地处河南省睢县城乡结合处的金庄村并不难找。这座只有500户人家的小村庄,世世代代靠种植小麦和玉米为生,狭小的乡间小道,窄得连两辆车会车都很难,成片的玉米地分布在小道两侧,这感觉很“河南”。
车辆在行驶过玉米田后,突然出现了一片白色的田地,在绿油油的玉米田中显得尤为显眼,定睛一看,原来是蒲公英。
立秋后的中原大地,秋风初起,大片的蒲公英在风中摇曳,起伏有致,像是一片白色的海洋,分外妖娆。
当地人把蒲公英称为“婆婆丁”,在本文主人公袁维康回到金庄村前,没有人会种“中看不中用”的婆婆丁。
“这是我们的种植基地。”30岁出头的袁维康指着蒲公英田说道:“收购上来的蒲公英会被送到我们的食品加工厂,炒制成茶,通过苏宁拼购卖到全国各地。”
“这只是我们产品中很小的一部分。”袁维康补充道:“等‘拼购村’建成了,我们还要带着村里的村民种植更多经济作物。”
1金庄村的难题
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的袁维康是金庄村里有名的高材生。2011年毕业后,他在上海滩闯荡了三年,从事与电商有关的工作,亲身感受到了电商对一线城市巨大的改变,心中萌发了回乡创业的念头。
“虽然近几年淘宝对下沉市场非常重视,投入了不少资金,但他们还是不懂农民真正想要什么。”袁维康解释道:“农民是很实在的一个群体,光是投点钱在村里建个点,装上电脑,帮他们在淘宝上买东西,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农民更想要的是致富。
袁维康所在的金庄村有500户人家,他们世世代代种植玉米和小麦,由于人均耕地少、附加值低等因素,有的农户一年收入还不到2000元。
金庄村的农户也尝试过种植经济效益更高的作物,但体量小,种出来没有销路,折腾了几次后,就没人愿意搞了。
2015年,睢县开展了对金庄村定点扶贫工作,发展农村电商成了脱贫工作的重点方向。知道袁维康在上海搞电商的村支书邀请他回来看看。就是这样一个机缘,让双方一拍即合,袁维康辞去了上海的工作,回到了金庄。
袁维康回忆说:“最难的还是起步阶段,村民们不信任我,我自己的压力也非常大,毕竟这里不是上海,所有的东西都要靠自己。”
两个农村电商的老问题横在他面前:销路和原料。
袁维康的计划是,让村民改种经济价值更高的花草茶作物,卖给村里的扶贫工厂,工厂雇佣村民生产,再拿到网上去销售。这样村民既可以提高种植收入,又能在农闲时来工厂赚一份工资,一举两得。
计划再完美,执行起来却困难重重。村民们压根不相信种出来的蒲公英能卖钱,搞不好又是竹蓝打水一场空,只有零星的几户人家愿意尝试。
另一方面,工厂生产出来的花草茶打不开销路,也成了袁维康的一块心病。
“做电商的都知道,所有细分领域基本被瓜分完了。”袁维康苦笑道:“想要打开市场,只能用钱砸,风险太大,投入回报不成比例,金庄村根本承受不起。但既然选择回乡,只能硬着头皮往上冲。”
为了维持工厂生产,袁维康从外地进来原料加工,先让村里的一部分贫困户有活干,有钱赚,然后亲自抓销路问题。
2社交电商的意外之喜
依靠传统的电商平台,金庄村的花草茶销量并不好。出货量少,生产出来的货堆积在产库里,让资金立刻紧张起来,村民时常开不了工。
那段时间是袁维康最艰难的时刻,有的村民“庆幸”道:“我就说这事干不成,东西都卖不掉,还叫我们种蒲公英,花冤枉钱。”
袁维康有段时间甚至不敢回村,他说自己无法接受有些村民的白眼。
2017年,社交电商风起云涌。依托于微信巨大的流量池,社交电商凭借灵活的营销手段和低廉的价格,收割了上亿用户,成为流量红利的高地。
袁维康敏锐感觉到社交电商低廉的流量成本,可能成为金庄村花草茶的突破口。
2018年,苏宁拼购成立,率先在业内提出了“正品拼购上苏宁”的口号。当时正是社交电商品质问题最为突出的时候,由于长时间的野蛮生长,社交电商中存在大量的“李鬼”商户。他们以次充好,通过玩文字游戏欺骗消费者,比如用“小米新品”仿制小米电视,“创维先锋”冒充创维,给社交电商的发展带来了很大困扰。
只做正品拼购的苏宁,用“正品”二字俘获了一批消费者的心。2018年的808超级拼购日24小时内成交500万单,双十一期间更是突破8000万单。
2019年3月,袁维康把他的花草茶“搬到”了苏宁拼购。
“说真的,当时也就抱着做做看的心态。”袁维康自嘲说:“社交电商那么火,如果再做不起来,就证明我的思路一开始是错的,要好好检讨一下模式了。”
好的产品需要匹配好的渠道。3月份“耕田去生活茶”在苏宁拼购悄然开业,5个月不到的时间销售额突破600万,818拼购日一天销售额达70万。
虽然合作时间仅仅只有5个月,但苏宁拼购对金庄村带来的改变是巨大的。与袁维康一起创业的同学裴哲龙说:“3月份加入苏宁拼购后,订单一天比一天多,也一天比一天忙,有时候忙的都找不到他人。工厂从原来的十几个村民增加到二十几个,赶上818这样的大促,要五十多个人才忙得过来。”
3金庄变“金砖”
袁维康站在蒲公英基地前兴奋地说:“现在终于能松一口气了。其实干苏宁拼购这5个月来,最高兴的事还是我们得到了村民的认可。蒲公英一年最多可以收5次,村民的收入从原来的2000不到,增加到5000多元,翻了一番,大家都有了干劲,愿意参与种植的人变多了。”
2019年8月,苏宁拼购公布了“拼购村”遴选政策,准备在全国范围内评选一批在苏宁拼购年销售额达300万元,产业覆盖本村人群超过10%的行政村,将他们打造成苏宁的“拼购村”,给予专门的扶持方案,扶持中小经济体,帮助村镇经济输出商品和电商文化。
袁维康在看到通知后,第一时间为金庄村报了名。
如今的袁维康满脑子只有一个想法:丰富自己的产品,带动更多村民种植附加值高的农产品。他认为如果有了“拼购村”的扶持,自己可以大胆的尝试多元化农产品经营。
“马上就是蒲公英今年最后一季的收获时间了。”袁维康信心满满地说:“今年只是个开始,如果明年金庄村能建成‘拼购村’,我相信所有村民的收入还能再翻一番。”
原创文章,作者:新智派,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knewsmart.com/archives/14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