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2023年8月16日 /美通社/ -- 6月2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关于设立全国生态日的决定,将8月15日设立为全国生态日。决定明确,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西门子家电作为全球高端家电的领导者,一直以创新为内驱力并积极践行企业社会责任,以智能精控技术为基石,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到产品的设计和研发过程中,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更节能、节水的高效绿色产品,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环境贡献企业力量。
绿色产业链闭环践行可持续发展承诺
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绿色消费"正在成为新风尚,环保、低碳、健康已经渗透到消费者生活的方方面面,买车青睐新能源汽车;外出就餐点小份菜、尽量不使用一次性餐具;节能灯、节水马桶、节能冰箱、新风空调成为了家居必备品。尤其是对于追求个性、彰显自我态度的千禧一代,他们既喜欢尝鲜"黑科技"家电数码产品带来的生活新体验,也变得更加"念旧",比如将旧衣爆改"可再生"帆布袋、废旧玻璃杯DIY插花瓶等,处处践行着低碳环保的"绿色生活"小智慧。
作为科技与消费生活的领军品牌,西门子家电始终秉承百年德系精工精神,凭借突破性的革新科技,积极布局绿色转型,为消费者打造进阶的品质生活体验,全"绿"以赴,践行可持续发展的承诺。
在研发端,西门子家电以历经7代更迭的零度保鲜技术从而实现减少食物浪费、以洗碗机"iTurbo智能洗"和洗衣机"超氧空气洗"实现节水节电,引导消费者实现绿色生活方式的转变。在生产端,西门子家电主要通过环境影响评价法前置评估项目的低碳程度,所有生产基地都致力于打造"绿色工厂",针对废水中的化学需氧量及氨氮、PH进行实时监控,并实现污水处理技术创新,用全自动的处理系统将污水的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的排放浓度及总量降至最低水平,采取多种措施从源头控排减污。同时,西门子家电的在华工厂均已通过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ISO 50001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在采购端,严格把关供应商采购环节,采购绿色材料及零部件,与上下游企业共同推动绿色发展。在消费端,西门子家电长期推出"以旧换新"产品服务,助力环保生态发展。预计到2030年,西门子家电将对比2018年减少15%的碳排放,以实际行动推进绿色制造持续落地。
智能精控黑科技引领"节水节能"新风潮
"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是西门子家电始终坚持的理念,在针对消费者日常家居生活中高耗能耗水的场景,西门子家电以持续创新为牵引力,推动产品技术和功能的全面提升,从节约水资源、延长食物的保鲜时间、降低使用能耗、提升产品耐用性等多个方面,满足消费者的绿色低碳需求。
洗碗机作为家庭使用频率高的"用水大户",如何提升用水效率,实现洗净节能又省水,西门子家电"下足了功夫",以多项智能精控技术打造"绿色节水密码"。西门子洗碗机搭载三层净滤系统,有效减少洗碗机内部食物残渣残留,极大提升用水效率,在水资源重复利用率的基础上,智能洗程序可以智能识别不同餐具组合的洗涤需求,规避不必要的能源与水量消耗。iTurbo智能洗技术则能实现强效去油垢,在不额外消耗水量的前提下集中4倍水流精准冲刷特定区域,轻松实现全域洁净。实测数据显示,西门子洗碗机相较手洗至多可节省60L用水。
洗碗之外,衣物洗涤也是每个家庭容易造成水资源浪费的场景,传统的洗衣机或因手洗把握不准洗涤剂的投放量,经常会出现需要更大量水洗净残留的情况,不仅白白浪费了水资源,洗涤剂残留也影响人体健康,西门子洗衣机加载i-Dos智能自动投放,可以智能检测衣物的重量和污浊度,从而让洗涤液的自动投放精准至每1毫升的量级,减少洗涤溶液残留,一次投放还可用于多次洗涤,省水又省力,西门子洗衣机采用的四核变频BLDC,与传统的交流变频和直流驱电机相比,高能低耗,噪音也更小。
冰箱是每一个家庭的"食物储存大管家",但如若食物在冰箱"寄居"的过程中"保鲜不足",出现了变味、变质、串味,人们会毫不犹豫地丢弃食物,不仅导致食物资源的大量浪费,也增加了能源消耗,给生态环境带来压力。西门子家电一直深耕智能保鲜黑科技,其采用第七代超氧零度保鲜技术的冰箱将保鲜效果提升至普通冰箱的三倍,突破食品"保鲜期限",避免潜在的食物丢弃,搭载的eNose传感器能24小时监测冰箱中食物的保鲜状态,远程提前预警细菌、异味等问题,提醒用户尽快吃掉食物,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并能够分辨冰箱食物种类,进而有效避免重复购买导致的食物浪费。配备的百变储鲜空间则可以满足各种食材的储鲜需求,赋能消费者绿色、鲜活的生活方式。
未来,西门子家电将继续不遗余力地以可持续发展理念驱动创新研发,加速绿色技术和产品的升级革新,从多个点滴细节引领消费者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不断践行行业龙头企业的社会责任、使命和担当,为共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节"尽所能。
原创文章,作者:,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knewsmart.com/archives/192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