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乡土,农村电商成为新一代的“务农人”

扎根乡土,农村电商成为新一代的“务农人”

来源 / 砍柴网

作者 / 周兴斌

农业作为我国经济体系中的星辰大海,一直以来都扮演着国民经济基础的角色,因此三农问题同样是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那么如何才能回答好这个时代问题,其实离不开国家和社会的协同发力。

据瞭望智库最近发布的《2021农村电商发展趋势报告》显示,以拼多多为代表的新电商平台通过持续深耕农村市场,推动农产品上行主流化发展,不仅掀起一场重配农业生产要素的数字化电商革命,更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动能、新载体和新机遇。

从最初一公里出发,重塑农产品价值供应链

在以往,四川大凉山里的一个皮薄、脆甜、无污染的盐源苹果想要顺利交到消费者手中,需要经历从采摘、到包装,再到小商贩、产地批发市场、超市等流通环节的九九八十一难。漫长的供应链环节横亘在众多农户和消费者之间,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匹配导致农村优质的农产品卖不出去,而消费者高价却又买不到好的产品。

事实上,互联网最擅长改造的就是流通环节,而基于互联网发展起来的电商行业更是对众多行业的供应链流通渠道实现了颠覆性的变革。

扎根乡土,农村电商成为新一代的“务农人”

如今,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带动下,农村电商更是发展飞速。以拼多多为代表的新电商平台们通过深入农户生产端,积极整合生产、分级、加工等供应环节,通过产地直采、分级、包装后,电商平台直接将农产品销售给消费者。由此形成的“农户+经销商+消费者”三级供应链模式成为农产品供应链的主流模式,而产地直发则取代了传统的层层分销,进一步推动着农产品上行的主流化发展。

总的来看,农产品供应链之所以能精减为现在的“农户+经销商+消费者”超短供应链模式,其实离不开新电商平台们对于从生产到销售等多个供应链环节的层层把控。

在拼多多之前,各大互联网电商平台都在强调如何服务好消费者的“最后一公里”,却没有人提出如何改造生产环节的“最初一公里”,这实际上正是工业品下行容易和农产品上行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扎根乡土,农村电商成为新一代的“务农人”

因为工业品大多属于标准化商品,无论在生产、包装,还是运输、装卸等流通环节,只需要注重送达消费者的流通效率即可。但在农业流通环节里,受制于农产品的千差万别、缺乏统一标准,以及客单价低、利润率低等因素的制约,导致农户们始终无法真正融入电商的体系之中。

因此,想要农产品在电商渠道里实现规模化上行,电商平台就必须深入农业生产和种植环节,从供给端对农业生产要素的进行重构,进而打破农产品规模化的制约。

在新电商重塑农村供应链以实现农产品流通变革的基础之上,2018 年拼多多率先提出了“最初一公里”战略从农业生产源头进行供给侧改革,打造从生产端“最初一公里”直连消费端“最后一公里”的全产业链价值供应体系。

尤其在产业层面,拼多多通过“多多农园”等新模式,参与制订、引导标准化、统一化的生产、种植和管理模式。比如,在云南,拼多多联合云南农科院热经所,发起并制订了雪莲果的地方和国家行业标准,为整个行业提供参考。同时在覆盖的农产区,拼多多还引入了从选择品种、改良土壤,到改进种植方式、提升管护水平的一整套标准化体系,利用智慧农业系统,通过源头优种优育来提高地区亩产值,带动档卡户增收。

如果说新电商们的“最初一公里”解决了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的问题,那么农产品上行中的供需匹配问题又该如何解决?

与工业品不同,农产品大多存在新鲜时令周期,即使存在冷链、冰库等保鲜手段,但这对于偏远的农村地区而言,无疑是笔沉重的成本支出。因此,销售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农产品上行的一大“拦路虎”。

但电商模式的魅力就在于凝聚上下游供应链资源,最大程度地发挥供需匹配机制,让B端用户能够通过平台直接触及到更多的C端消费者。

扎根乡土,农村电商成为新一代的“务农人”

在此基础上,以拼多多为代表的新电商平台,提出了“农地云拼”模式。通过拼购和产地直发的产销对接模式,减少了中间环节,直连农户和消费者。一方面使农产品能以更快的速度到达消费者手中,同时也保证了产品的新鲜度,使利润更多地留在了农民手中;另一方面还推动了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实现了以销定产,从而避免农产品滞销问题的出现。

如今离太阳最近、离城市最远,长在四川大凉山里的香味浓郁、肉质细脆、汁多爽口的盐源苹果,在拼多多等新电商平台“农地云拼”模式的带动下,不仅走出了大山,成为全国消费者熟知的“网红苹果”。而且这颗小小的“盐源果”借助电商平台,已经成长为盐源县的亿级产业,带动了全县的就业,成为当地百姓最主要的收益来源之一。

正是新电商平台们的农产品上行供应链,让小规模、分散化的种植户也能够通过拼购和产地直销的模式,与远在千里之外的消费者建立供需联系,从而助力重构农业生产价值链,并对价值链上的利益进行再分配,让利给农民和消费者,真正实现了扶贫助农,促进乡村振兴。

科技务农,道出电商新逻辑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这实际上道出了乡村振兴的关键。完善通达的基础设施,是新时代实现乡村振兴、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必要条件。

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我国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如今农村地区已初步具备了电商发展所需的软硬件基础设施,这其中包括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以及金融基础设施等等。

总的来看,这不仅为农村电商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支持,同时也为大数据以及物联网技术引领下的智慧农业的落地应用奠定了科技基础。

扎根乡土,农村电商成为新一代的“务农人”

其实前边提到“农地云拼”体系,就是拼多多结合中国农业发展状况,依靠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将分散的农业产能和农产品需求在“云端”拼在一起,利用开拓性的“农地云拼”体系让贫困地区的农产品能够突破传统流通模式的限制,从而带动农产品大规模上行。

值得注意的是,智慧农业和农村电商之所以发展缓慢,一方面是技术原因,但更重要的其实是人的原因。

当下乡村最缺的是什么?是人才。由于城市的虹吸效应使得农村地区普遍缺懂农业、有商业基础的电商人才。其实乡村地区不缺好的资源,缺的是把这些资源调动起来的知识和能力。

所以从长远来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想要真正助力乡村经济,持续稳定扩大农村电商的渠道优势,实现电商助农的良性自循环生态体系,离不开对新农人的培养。

在人才培养方面,我国政府、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已展开了深入合作。早在2018年,拼多多便创立“多多课堂”,通过建立线上线下两条专业性“扶贫产品上行与互联网运营”课程培训通道,帮助乡村地区培养更多的新型农业人才。

今年8月,拼多多宣布设立“百亿农研”专项,旨在面向农业及乡村的重大需求,不以商业价值和盈利为目的,致力于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科技普惠。

在新电商平台们培养带动下,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青年创业者冯常俊创造了一个边远地区农产品电商的神话。2021年初,他销售的高原藜麦单品获得了拼多多杂粮类目销量第一名,冯常俊不仅成为了格尔木市最大的电商商家,更是改变了许多当地人的生活,甚至盘活了整个格尔木农产品上行的产业链。

当新电商们满足了软硬件基础设和电商人才后,其实就可以进一步利用互联网形式或者科技新手段来助力传统农业的升级发展。比如将直播手段融入到农业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媒体的资源优势,与平台的技术优势相结合,从而更好更快地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扎根乡土,农村电商成为新一代的“务农人”

实际上,直播带货对于农产品的销售前景,其实从李佳琦、薇娅等人的直播间销量就能窥见一二。当然,直播带货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帮助农产品打开销量,最重要的是利用直播新渠道,发展一批如新疆红枣、盐源苹果、赣南脐橙等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以品牌化引领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和产业化经营,从而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结语:随着国家和社会在农业领域的持续发力,农村农业市场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同时,以拼多多为代表的一批新电商平台通过重塑农产品价值供应链,不断推动着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的深度融合,进而成长进化为助力乡村经济振兴的社会型企业。

原创文章,作者:新智派,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knewsmart.com/archives/53100

(0)
上一篇 2021年11月29日 下午7:53
下一篇 2021年11月30日 上午10:1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