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传统电商行业用户增速大幅放缓,流量红利消失殆尽,线上获客成本逐步攀升,近年来,以拼多多、贝店等为代表的社交电商平台,以其创新的商业模式与低成本的流量获取方式异军突起。与此同时,处于爆发式增长期的社交电商更是为兴乡富农提供了众多助力。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表示,过去传统电商曾试图改变农货上行难的局面,但在有限的网店扶贫中,农货只能等待被动搜索,既起不到上佳效果,还让大量投入变成了沉没成本,继而成了褒贬不一的“面子工程”。社交电商的出现,为这一问题给出了新的解法。
以社交电商平台贝店推出的“一县一品”精准扶贫计划为例。该计划紧紧贴合国家进准扶贫政策,在短时间内打造出百款贫困地区网红农产品,被广大消费者所熟知。在刚过去的2 月15 日,贝店平台上来自四川的不知火丑橘更是在24 小时内狂销144 万斤,成绩令人咋舌。
贝店如何通过社交电商将农村好货卖到全国,其背后隐藏的价值与逻辑值得探究。
“价值”分享,让农村好货更好卖
与传统电商并无不同,社交电商的核心仍是前端用户与后端供应链。但与传统电商不同的是,社交电商通过“社交”所具备的“熟人分享”基因,让商品价值的呈现更为直观。
过去,消费者在产生购物意向后,往往会在多个电商平台收集商品的店铺信用、优惠力度、用户使用评价等要素,并通过这些要素确定商品价值,最终选择出性价比最高的商品进行采购。在这一过程中,商品是好是坏绝大多数情况下由消费者自己挖掘,且在选择初期,消费者对商品的信任度是缺失的。
通常而言,消费者对可食用农产品的要求往往更高,建立信任显然更为不易,而社交电商最先解决的恰巧是初期的信任问题。
贝店通过“熟人分享”,让了解或购买过此类农产品用户在社群、朋友圈分享,使更多与分享者有关联的消费者,在选择初期就对农产品产生一定信任度。换句话说,只要认可这个农产品,那么人人都可以是这款农产品的代言人。
在建立初期信任的基础上,如若消费者与分享者进行询问交流,便能让消费者对这一农产品价值有进一步的认可。最终,原本就有购买类似农产品需求的消费者,对该款农产品进行购买并分享,就显得水到渠成。原本未必有购买需求的消费者也有可能因认可该农产品价值,产生额外购买需求并分享该产品。
一传十,十传百,这种因社交属性对产品所产生的传播裂变可想而知。
社交电商一方面通过社交分享实现传播裂变,低成本获取精准流量;另一方面,这一创新模式也促进部分消费者产生额外购买需求。这种分享不再是简单以“社交”驱动的商品分享,而是更深层次的商品“价值”分享。
完善供应链体系,打破滞销魔咒
通过“价值”分享,打通前端用户是社交电商助力兴乡富农的重要一环。但前提是农产品必须确实拥有被分享的价值,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目前,我国贫困地区农产品上行比例低、供应链体系不完善、电商人才缺乏等问题,都极大程度上制约了当地农产品走向全国,贫困地区农产品滞销等消息也是屡见不鲜。而供应链的完善与否也直接决定达到消费者手中农产品的优劣。
据了解,贝店“一县一品”直接通过与当地贫困县政府展开政企深度合作,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推动农产品上行,不仅帮助当地完善供应链体系,积极助力当地农村电商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以确保农产品直供直销,同时还为当地农民提供了一站式培训指导服务,协助当地培养更多电商人才。
此外,贝店在全行业首次提出源头供应链的理念,持续加大平台在品牌正品保障、原产地直供体系建设、扶持优秀品质工厂等领域的投入和覆盖,建立起更为严苛的货品采购和售后服务体系,构筑社群电商供应链的坚实底座,让更多人过上更好生活。
在社交信任基础上,供应链的完善让,让消费者以最优惠的价格买到来自原产地的高品质农产品。对于消费者来说,买到一手农产品意味着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在拥有质量保障的前提下,复购率自然不低。对于农民商家来说,好的品质与更低的价格能让农产品卖的更多更快,极大解决了贫困地区农产品滞销这一普遍问题。
综合来看,社交电商平台正给予“互联网+农业”一个全新的解法。对于贝店来说,其社交电商背后隐藏的“价值”分享与供应链优化,或许正是促使“一县一品”计划能将农村好货卖到全国的主导因素。
原创文章,作者:新智派,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knewsmart.com/archives/5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