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22年12月11日 /美通社/ -- "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已经走过了前两个阶段:1992年作为国家战略提出的1.0版本和2009年‘国务院19号文件'2.0版本的战略部署,"外滩金融峰会组委会执行主席、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长屠光绍在目前召开的外滩金融峰会外滩全体大会"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主题演讲时表示,"至此,国际金融中心建设2.0版的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此后将进入3.0阶段"。
12月9-12月11日,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与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联合主办的第四届外滩金融峰会"全球变局下的中国与世界:韧性发展与协同行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上海召开,共设立6场外滩全体大会、2场外滩高峰论坛、5场外滩闭门研讨会、3场外滩专题会、6场高端国际对话和10场外滩圆桌。
本届峰会持续聚焦"绿色金融、金融开放、资产管理、金融科技"四大主题,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提出的打造上海"两中心、两枢纽"(全球资产管理中心、金融科技中心、国际绿色金融枢纽、人民币跨境使用枢纽)相呼应,为上海建成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为中国作为建设性力量参与国际治理,为国际社会消弭分歧、增进互信、凝聚共识,贡献价值与力量。
屠光绍在全体大会"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建议,以高水平开放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3.0版建设需要在四方面形成合力,"包括发挥市场和政府驱动的体制优势、发挥好开放和改革的双引擎作用、不断加强监管协调、不断完善中央和地方的协同机制。"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3.0版"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已走过整整30年历程。
1992年,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被正式确立为国家战略。 2004年,根据中央对上海的战略定位,上海市委市政府推出了《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纲要》,并将建立人民币产品中心作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突破口。2009年,《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19号文件")发布,明确提出"到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由此,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步伐进入了快车道。
对此,屠光绍提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2.0版的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此后将进入"3.0阶段",而高水平开放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3.0版的核心动力。
他认为,首先,开放对于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重大,只有不断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开放进程,才能为中国的高水平开放提供更多、更好的支撑。其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并非是建设国内、区域金融中心,而是国际金融中心,这就需要不断推进高水平开放,以开放带动上海的国际化进程。第三,当前全球经济金融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必然会对国际金融中心的调整产生深远影响。"以开放推动上海的国际化进程,对于服务国家战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意义重大,有助于进一步确立上海作为新兴市场国家代表,在全球国际金融中心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聚焦五个重点领域进行高水平开放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屠光绍看来,下一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高水平开放,应聚焦五个重点领域和重要环节。一是要从市场开放到制度型开放。制度型开放是更深层次的开放,规则、规制、标准和管理对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具有更加基础性、引领性的作用,同时制度型开放有着更高的要求,既要对标国际一流标准和最佳实践,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影响力的制度体系;还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将国际规则和自身发展更好地互动和融合。二是要从局部管道式开放到全方位开放。三是要从传统金融要素开放到新型金融要素开放。四是要从配置国际资金、资本向配置国际资产的功能开放。五是要从"边境"开放向"边境后"开放,让金融机构进入后能够遵照本国法律更加平等地参与金融业务、融入国内金融市场,提升市场的有效性。
可见,相比1.0、2.0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3.0版"的要求更高、挑战也更大。屠光绍建议,为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确立,不断推动上述五个领域的高水平开放,需要在以下四方面形成合力:第一,发挥市场和政府驱动的体制优势;第二,发挥好开放和改革的双引擎作用,要不断地以开放促改革,再以改革更好地推动开放;第三,不断加强监管协调,因为很多金融开放领域都不会只涉及一家监管机构、管理部门;第四,不断完善中央和地方的协同机制,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既需要整体推进,也需要临港新片区承担重要的先行功能、浦东新区承担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示范作用。
原创文章,作者:,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knewsmart.com/archives/96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