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旷
AI辅助绘画估值超十万?
12月28日,山东人民出版社看中一位4岁女孩用百家号AI作画创作的AI绘本《超能外星战队》,认为该画价值超十万元且有出版意向。与此同时,“AI作画”像病毒般在各大短视频平台蔓延,众多网友纷纷以自己照片为素材生成“AI绘画”吸引不少流量围观。
AIGC也正是在这股热议中,逐渐进入大众视野。
作为生产力工具,AIGC(人工智能生产内容)是继PGC(专业机构生产内容)、UGC(用户生成内容)后的新型内容创作方式,在普遍存在内容供给缺乏的背景下,AIGC走红并不意外。眼下,百度、阿里在战略上已经对其有所倾斜,抖快平台也推出相对应用,巨头们对AIGC这条新赛道显然开始有了别样的想法。
抖快:流量破圈
对待AIGC,抖快们抱着寻找新商业的心态。
追溯起来,从自动提取语音转换字幕、文字生成语音功能,到“笑脸”、“哭脸”等大批的AI生成特效的出现,再到“一键生成”的AI剪辑视频都有AIGC的影子。这么一看,AIGC技术早在抖音、快手平台的内容生产环节中占有一席之地。
虽然AIGC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但对许多普通用户而言真正起到科普作用的应该是前段时间大火的“真人变漫画”特效。
在抖音、快手上,用户只需上传照片或点击屏幕,几秒钟时间系统便可以自动生成动漫风格的图片,简单易操作的特效形式一再推高AIGC技术应用于图像的势头。
就抖音官方数据看,截至12月6日,该特效已经超2428万人使用,并迅速飙升至特效潮流榜TOP1。同样在快手平台,“AI绘画”也有不错的表现。据悉,“AI 动漫脸”在上线第3天,相关话题就迅速登上快手热榜第2位;在11月24日当天,更是为主站贡献了30万作品量以及4000万多播放量。
毫无疑问,如今的AIGC和抖快平台更像是双向奔赴的关系,AIGC借着平台的光环大火,平台引入AIGC开拓了新的流量口。或许经由此番特效走红,抖快看到的不仅仅是AIGC技术在图像应用上的价值,更是AIGC在平台中乐观的应用前景,看快手对AIGC的布局也证实了这一点。
比如快手联合百度AI数字人希加加、度晓晓、林开开、叶悠悠发布短视频,开启24小时AI直播,通过AIGC智能创作的能力进行作画、作诗、写小说、写歌词等。可以猜测,在之后,也许抖快为了延续AIGC生成图像的热度,会继续把AIGC的概念放宽,未来不止图像,AI生成视频、音频,甚至数字人直播等内容生产形式都将会抖快AIGC应用的重要着力点。
总之可以确定,AIGC对短视频的渗透还在继续,对于一向注重内容生产的抖快而言,如何把握住AIGC这股浪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BAT:技术突击
与抖快们“用在哪”的侧重点不同,互联网大厂一如既往地想要当背后的技术赋能者,更多想的是“如何让第三方机构/创作者用得好”。
比如百度推出的AI艺术和创意辅助作画平台文心一格;腾讯打造的写稿机器人“梦幻写手”;阿里巴巴旗下的AI在线设计平台Lubanner,帮助营销人员生产Banner,这些平台的最终目的均是帮助第三方机构/创作者能够通过AI高效完成内容生产工作。
在C端,AIGC的应用能够在内容领域改变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在B端,各大软件公司、内容生产机构能够很好地利用AIGC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内容领域市场。
值得细品的是,BAT三家对于这些AIGC应用平台的底层逻辑大同小异,都是以“开源”为主要突破口,通过算法的开源助力AI技术在产业垂直化落地,从代码开源业务拓展到模型开源需求的满足,以打造平台的方式将开发者和用户连接起来。
顺着这样的逻辑,BAT三家的布局重点也逐渐向开源倾斜。例如今年11月份,阿里达摩院牵头推出魔搭社区ModelScope,首批上架超300个模型,均全面开源并开放使用。12月份,百度公开多项AIGC专利,披露的专利技术是百度AI作画产品文心一格的底层技术之一,某种程度上可以帮助更多用户实现一语成画。
本质上,AIGC就是一种利用AI技术自动或者辅助生成内容的工具,开源则是AIGC踹入市场,推动AI技术进一步发展的最好一脚。
值得关注的是,如今的AIGC虽然被广泛应用,但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参照百度CEO李彦宏所讲的AIGC的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助手阶段,第二阶段协作阶段以及第三阶段原创阶段),纵观当前各家的服务能力大多停留在助手阶段,即用AI相关的技术帮助创作者进行更高效率的写作、拍视频。如何实现自由创作,还需要在技术创新上加深研发。
不管怎么说,目前AIGC仍处于行业发展初期,还未建立相应的行业标准和技术壁垒。对AI技术驾轻就熟的BAT而言,此时谁能在技术创新上快一步,赶超他人先入为主,谁将夺得更大的话语权。
“钱”路漫漫
说起来,抖快、BAT对纷纷涉足AIGC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增长与红利几乎见顶的互联网,找到新的商业变量和技术变量,以博取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虽说如今AIGC已经渗透进各个平台、各个线上场景当中,教育市场的阻力的确减少许多,但要谈起AIGC大规模商业化还是不切实际。
一方面关键核心技术不成熟,内容质量不稳定。现有的训练模型在文本生成图像上仍然面临理解或生成不准确的问题,比如火爆社交平台的“AI绘画”频频出现的“离谱”现象——人画成动物、动物画成人;一人成两人、两人画成一人......AI生产内容的精准度仍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另一方面商业应用场景较少。Gartner相关报告中明确指出,当下生成性AI所创造的数据占到所有已生产数据的比例不足1%。整体渗透率低是一个原因,技术限制场景拓展也是另外一个原因。现有的技术还需要持续突破才能支撑视频或其他内容的生产,不同于图像,视频生成的数据量过于庞大,并不好处理。例如国外Meta的Make-A-Video,其当前的智能创作还受到帧数、像素等的掣肘。
综上来看,AI绘画商业化方面仍处于摸索阶段,应用场景商业化性价较低,且变现方式较为单一,短时间内用户的付费意愿可能不会太高。
就对比海外而言,部分独角兽已经展现了商业化落地的潜力,比如海外的独角兽jasper依靠着订阅费在2021年创造了4000万美元的收入,今年预估收入为9000万美元。而国内刚走红的AIGC领域,目前还没有走出有可观收入规模的玩家。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现在国内大多数玩家都盯准了开源技术布局,AIGC门槛进一步降低是不假,但产品同质化也是后面可能会愈加凸显的问题。一旦产品严重同质化,提高C端用户的付费意愿又是另一个难度,所以,在此时快速找到AIGC产品的差异化,培养忠诚用户,于抖快、于BAT来说或许才是下一步发掘AIGC新商业想象空间的关键所在。
两大“强心针”
AIGC是巨头们趋之若鹜的领域,必是有它们追逐的道理。当下AIGC还未获取到乐观的商业认可,可能是因为还不到AIGC商业价值爆发的时机,未来与相匹配的风口发生碰撞或许会有更多的意外之喜。
一来,正式连接上元宇宙。按照数字人和元宇宙的关系来理解,用户进入元宇宙需创建属于自己的数字形态,而当元宇宙真正普及,必是需要批量化、个性化的工具,为普通用户提供低门槛、高效率的创作环境,而就这层面来说,AIGC技术与用户在元宇宙背景下的需求高度契合。
简单来说,一旦元宇宙的建成,AIGC市场需求将可能会迎来爆发的小高峰。
其次,web3.0的成熟。从 Web 1.0的单向信息传递的“只读”模式到 Web 2.0的人与人通过网络双向沟通交流的“交互”模式,到web3.0,人工智能、关联数据和语义网络构建,形成人与网络的全新链接。已知伴随每一阶段的进化,内容需求都在飞速增加。
未来如果深度迈入web3.0时代,不管是UGC还是PGC 的内容生成方式将难以匹配快速扩张的内容需求。就现在各方观点来看,AIGC或会成为新的web3.0内容生成解决方案,所以与元宇宙同理,真正迈入web3.0时代之时,或会是AIGC成为主流之际。
总的来说,AIGC被认为是元宇宙和web3.0的底层基础设施之一,其商业价值的最大化也许需要寄托于后两者的成功搭建。目前,无论是元宇宙还是web3.0,都只停留在初步的框架和雏形阶段,未来AIGC或许需要更久的时间才能深入渗透其中,并得到最终成功与否的验证。
原创文章,作者:,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knewsmart.com/archives/103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