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整个链条,则可以充分发挥“百亿生态”专项的正向激励作用,支持、帮扶优质商户、品牌及中小企业。
作者/番茄酱
出品/新摘商业评论
拼多多交出了最新成绩单。
3月20日,拼多多发布截至12月31日的2023年第四季度及全年业绩报告。在Q4,拼多多集团营收为889亿元,同比增长123%;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经营利润为224亿元。去年全年营收为2476亿元,同比增长90%,归属于普通股东的 净利润为600.265亿元,同比增长90%。
对此,拼多多集团执行董事、联席首席执行官赵佳臻表示,2024年将是拼多多深化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一年: “这次的业绩也激励着我们更加积极、坚定地围绕高质量发展进行长期投入。 ”
诚如所言,高质量发展背后,离不开高研发投入。财报显示,继2022年研发费用突破100亿后,拼多多集团2023年的研发投入再度超过百亿,创下历史新高。对“以农为本”的拼多多来说,这一百亿研发资金在增长中功不可没。
不过,对于此前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曾创下三年上市奇迹,并让全行业“从质疑到真香”的拼多多来说,增长并不是直接目的。如果说企业也有马斯洛需求层次,拼多多早过了“为盈利苦苦挣扎”阶段,而是立足于丰厚的造血能力,站得更高、望得更远。正如拼多多高管在电话会议中强调。
“盈利能力在短期内不是公司的首要任务,公司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聚焦的仍然是平台高质量发展,因此会更加关注长期价值。”
什么承载了拼多多所聚焦的长期价值?答案指向了以百亿研发“爆改农业”。复盘过去一年的动作,拼多多正紧锣密鼓地通过农云行动、国货扶持等计划,大力扶持既懂农业/制造业、又懂电商的新农人,帮助农人致富的同时,推动各地打造更具韧性的数字化产业带。
拼多多集团董事长兼联席首席执行官陈磊表示:“今年,我们将保持投入力度,为高质量发展探索、培育新质生产力,提升前沿技术在农业及制造业中的支撑能力。”
这让网友感叹:“拼多多一毛一毛赚来的钱,一百亿一百亿地花。”那么,拼多多过去一年的一百亿都花在哪里了?对以农业为大本营的拼多多来说,又如何在数字化时代“爆改”农业生态?
一、拼多多高质量发展路径:
上游百亿赋能农研,提升农业成果转化率
早在古希腊,色诺芬就说过:“农业是其他技艺的母亲,农业繁荣的时候,其他一切技艺也都兴旺。”在以乡土性为底色我国更是如此。而从创立之初就带有质朴乡土气息的拼多多,这些年一直奔赴在田间地头,致力于提升农业生产力。
从2020年开始,拼多多就联合中国农业大学等顶尖机构连续举办“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全球农创客大赛”等大赛,以智慧农业技术解决方案为目标,促进农业实体与数字化融合;
2021年8月,拼多多更进一步,设立“百亿农研”专项,不以商业价值为目的,致力于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并与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新加坡食品与生物技术创新研究院、浙江大学等国内外科研团队展开合作,在科学种植、农业机器人、智慧农业等领域深入研究。
2023年,拼多多更是积极支持科技小院大赛的举办,并对科技小院重点研发的科技农产品给予流量与补贴扶持,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如果说学界汇聚了前沿农业技术,而农民手里有着亟待解决的生产问题,那么拼多多则在其中牵线搭桥,把前沿技术引入田间地头,以问题为导向,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农业产量,正如“拼多多杯”第二届科技小院大赛的主题——为“解民生”、而“治学问”。
如在褚橙拿铁风靡2024年的当下,第二届大赛中脱颖而出的“褚橙科技小院”,就在切实解决褚橙生产端的难题。在过去,花斑果和裂果一直是困扰褚橙品质最严重的问题,成品率一度只有54%,剩下只能被低价处理或是销毁,造成严重 经济损失。
而褚橙科技小院经过试验比测,揪出了关键的“破坏性因素”:风。针对此痛点,团队进行攻坚战,在农田外侧架起了高网,在果子上打药形成保护膜;为减少裂果产生率,并专门“输液”钾和钙元素,把每棵树上二三十个的裂果降至两三个。同时,小院还构建品质与气候预测模型,可实现提前45天对果实品质的预测。
从降低褚橙裂果率、增加虾贝水产产量,到通过使用专用有机肥和调整施肥位置,实现每公顷蜜柚增收两千余元,再到研发出精准检测、精准施肥的智慧农业机器人,实现肥料精准化管理,节省20%~30%的肥料使用……近年来,拼多多牵头或支持多项农业赛事,无一不是“从田间地头来,到田间地头去”。
农民携带生产中各项具体的难点、痛点而来,由拼多多集结科研力量给出科学解法后,再满载而归,满意而去。
当然,酒香也怕巷子深,在提升生产效率、喜提“大丰收”后,如何把这些高品质农作物卖出去、切实为农民创收呢?
而在这一点上,拼多多刚好“专业对口”。
二、下游爆改供应链条:
好风“拼”借力,送农“上青云”
在传统流通链体系中,农产品要经过小商贩、产地批发市场、菜市场、超市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在抬高产品的销售成本,这也是为什么在过去城市消费者为吃新鲜水果没少花钱,但最后落到农民手里的并没有多少。
而在拼多多之后,情况发生了改变。从田间到饭桌,拼多多致力于连接“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
拼多多的“农地云拼”体系,把分散的农产品需求通过万人团拼购、直播销售等手段聚集在“云端”,再把产品从原产地直发以实现产销对接,从而实现供需的精准匹配,减少中间环节的同时,也解决了供需之间信息不流通导致的盲目生产状况,增加确定性,降低不必要流通费用,产品销售率上去了,消费者得到了实惠,农人的收入也得到了提高。
通过“农地云拼”,拼多多打破了传统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偏远地区的农产品破也能“乘风破浪”、快速出圈。 早在2016年、2017年,云南的雪莲果、人参果等小众水果就曾通过拼多多最先“卖爆”,跻身网红行业。
一言以蔽之,拼多多在生产端和消费端中间充当了“风”的角色,把深山老林中的好产品送上了云端,在消费市场绽放光芒,成就一个个物美价廉的农产品爆款。
2023年,拼多多更是发起“农云行动”,集中投入优势资源,推动全国100个农产带更快“拼上云端”,深入陕西、四川、山西、云南、湖北、福建、山东、江苏等农产带,为当地商家提供电商运营专场培训及一对一定向运营指导,农云行动也被国家发改委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评为“全国县域振兴典型案例”。
而在具体“爆改”过程中,可以看到,每个农产带都存在自己“落后于时代”的数字化痛点。如全国贝贝南瓜最大的集散中心昌乐县,当地种植技术、品种更新、市场销售全国领先,但经过调研,拼多多“农云行动”小组发现,昌乐贝贝南瓜电商的快递物流完善,但冷库、冷链物流相对落后,还存在标准化程度低、交易零散化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拼多多“农云行动”针对性地批量对接当地优质供应链“上云”,在当地涉农、电商部门指导下,举办专场招商培训,对优秀新农人进行小规模针对性辅导;为农产带商家对接仓储、冷链等专用农货物流体系,提供全链路的农产品上行基础设施服务……
一方面“爆改”供应链,另一方面,拼多多提供专项补贴,积极对接农货节、年货节等大流量支持,帮助产业带商家完成“从1到100”的跳跃,让“百亿补贴”不仅惠及消费者,更惠及农人,为商家创造更多被消费者看到和认可的机会。
以去年11.11为例,活动期间,拼多多秒杀频道为超10万个中小商家提供增量引擎,农货、国货及全球好物等超40个细分类目实现翻倍增长。入驻百亿补贴的农货、国货商家同比增长了2倍以上;全球购业务中,排名前100的品牌中有21个品牌实现同比300%以上的增长,单日销售额过百万的单品达到59个。
近日发布的《2024中国农产品电商发展报告》显示,现阶段重点任务应转向三农信息服务数字化、智慧农业以及生产、加工、营销、物流、品牌等环节的数字化,以达成产业形态的整体变革。
而这,正是拼多多这几年一直在做的事:通过上下游的爆改,拼多多盘活了“新农业生态”,促进了产业形态整体的数字化转型。
不仅如此,近年来,拼多多除了“授人以渔”外,还致力于“培养渔人”。
三、从“授人以渔”到“培养渔人”:
透视拼多多新农人计划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执行院长詹新宇曾表示,农产品电商近年来取得很多成绩,但还存在部分问题需要解决,其中之一便是农村电商行业人才缺乏的现状。
基于此,在人才是核心生产力的当下,拼多多不仅致力于农业技术传授、流量扶持,更在培养一批既懂农业、又懂电商,并愿意为农业事业奋斗的新农人。
拼多多相关负责人认为,很多年轻人对电商感兴趣,但起初对电商经营并无概念。如何扶持“新农人”就非常重要:“我们的业务人员每天都会实时为商家答疑,长期跟踪、分析商家经营情况,针对运营问题,及时介入并提供改进建议。此外,通过农云行动,我们每年深入农产带考察,除了提供现场培训,还通过走访 ,为商家一对一设计经营思路和方案”。
拼多多对新农人的大力扶持,也让背井离乡打拼的年轻人看到了新的就业机会,在家乡找到了“诗和远方”。在《乡村爱情》第一季中,大学生永强怀揣着农业梦,回到象牙山创办果园。如今,电商时代,更多“永强”回到了家乡。
根据拼多多的调查,截至2021年,平台上90后、95后、00后新青年商家占比超过49%,95后“新新农人”占比超过13%,人数超过12.6万,其中大部分是返乡创业青年,而且,一位“新新农人”返乡,能够带动5至10位95后。
乡村振兴,任重道远。如今,在财报中,拼多多指出了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一方面,将进一步精进供应链洞察和技术能力,助力制造业工厂降本增效,打造更多爆款;另一方面,将继续大力扶持既懂农业、又懂电商的新农人、新农商,带动当地就业与农民增收; 如此,纵观整个链条,则可以充分发挥“百亿生态”专项的正向激励作用,支持、帮扶优质商户、品牌及中小企业。
可以看到,拼多多在下一盘农业大棋,而对从乡土中走出来的拼多多来说,其中的动机,或许艾青的诗可以更恰如其分地解释: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原创文章,作者:,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knewsmart.com/archives/255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