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放大”了无人配送的价值

 

作者 | 李北辰

来源 | 鲸落商业评论

过去两个月,在上海的阴霾中,无人配送车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如你所见,疫情期间,有数百台无人配送车穿梭于上海的社区,学校,街道与方舱医院等地点,负责生活物资的配送,隔离场所的消菌杀毒,以及医疗废物的运送等工作。

美团的“小黄车”,毫末智行,阿里菜鸟的“小白车”,京东的“小红车”,白犀牛的“蓝白车”……在上海的抗疫战场,这些无人配送车秒变成“战车”,在疫情中立下赫赫战功,如今上海恢复社会秩序,军功章上有它们一份。

但硬币的另一面,当抗疫的大幕落下,当社会重归正常秩序,这些功勋卓著的“战车”,其存在感势必大幅降低,它们将从媒体的聚光灯下光荣离场,重新退回只在少数特定区域才能偶尔看到的零星存在。

事实上,有种观点就认为,过去三年,疫情作为一个偶发事件,“放大”了无人配送的价值,当社会回归常态,无人配送的价值或将大幅坍缩。毕竟,相较于疫情期间最“不计成本”,“不求回报”的真实需求,在大多数平常的日子里,居高不下的成本,忽明忽暗的需求,让现在的无人配送车还远远谈不上“价值落地”。

更令无人配送企业尴尬的是,在有些人眼里,无人配送车更像是赐予抗疫等特殊场景的一项“公益”,而非一门短期内有利可图的生意。

是这样吗?

 

逃不掉的成本问题

从表面上看,无人配送车的“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普及”,其落地的声音清脆悦耳。

譬如据媒体报道,美团的无人配送车已经在北京顺义常规化运营近 2 年,覆盖了顺义的 20 多个小区,同时在全国多个高校进行外卖配送服务。截至 2022 年 3 月,美团的无人配送车在室外全场景累积配送的真实订单超过150万,自动驾驶里程逾 100 万公里。

京东的无人配送车也已在全国多地助力其电商业务,京东物流计划未来 2 到 3 年间将继续研发并将数千台智能快递车投入使用。

而阿里依托着菜鸟物流和“小蛮驴”,其无人配送业务已经在全国超过 70 座城市落地。2022 年,“小蛮驴”计划运营落地的数量将突破 1000 台。

另外在融资方面,据媒体不完全统计,2021年无人配送企业融资共计14次,相比2020年增长3.5倍;融资金额超过30亿元,相比2020年增长15倍以上。

如此繁盛景象,让人恍然间觉得,无人配送车的未来就在前方。

然而事实上,目前挡在无人配送车驶向未来的绊脚石,是商业世界里最现实的两个字:成本。

必须承认,在现阶段,无人配送车“降本增效”的优势还不够明显。当前无人配送的最大软肋,就是价格太贵。一辆车的成本动辄 20-30 万,贵的甚至接近 50 万。

无需过于复杂的计算,直觉便知,无论购买还是出租,这个价格都是不划算的。因此整个行业也都在想方设法降低成本——我相信,倘若一切顺遂,未来随着激光雷达和计算平台等设备造价的降低,以及整个产业链的成熟,伟大的摩尔定律会让无人配送的硬件成本在未来3-5年降至现在的一半,也就是10-15万。

但令不少人仍然感到悲观的是,即便成本下降到10万元一台,每个月的使用成本也只能做到与快递小哥一个月的工资持平。更尴尬的是,无人配送车还没有办法像人一样,实现爬楼送货上门服务,所谓“最后一公里”,其实是最后“0.99公里”……

因此在有些人眼里,将无人驾驶用在“最后一公里”,短期内不是一门好生意。

 

无人驾驶真正落地的地方

那么问题是,无人驾驶的真正好生意,究竟在哪里?或者换个问题,无人驾驶的价值落地,首先发生在哪里?

我一直觉得,至少在短时间内,受技术,成本,环境,政策等不同方面的约束条件所致,无人驾驶现阶段若想真正规模落地,核心关键词有两个:封闭和效率。简单讲,哪里最封闭,哪里最追逐效率,哪里就是无人驾驶率先起作用的地方。

按照这两个标准,我可以提供两个答案:港口和矿区。

首先是港口,这里场景封闭,且需要24小时高效运转,对无人化运输的需求非常迫切,港内集装箱自动驾驶卡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司机短缺,且大幅降低港口运营成本,提升运营效率。

而在矿区,据我所知,司机们的平均年龄接近50岁,徘徊在退休边缘,矿区的艰苦环境,又让年轻人望而却步,因此矿区对无人驾驶的需求同样非常迫切。更重要的是,与港口类似,矿区道路封闭,人员流动被严格控制,对AI的要求相对“不严”,能让算力负载骤降,是无人驾驶落地的极佳场景。

而按照这两个标准,“最后一公里”的配送虽然也讲究效率,但由于场景相对“开放”(有可能导致安全和路权等问题),大概率不会是无人驾驶率先落地的地方。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与枯燥,遥远的港口和矿区相比,由于离城市近,离生活近,离科技巨头近,无人配送领域受到了媒体特殊的眷顾,攫取了大众更多的关注。

但无论如何,在很多人看来,倘若现在就断言说无人配送即将爆发,或许为时尚早。

过去两年,疫情的出现,让年轻的无人配送行业荡起了绚烂的浪花,我不知道它未来会有多高,很可能非常高,甚至掀起惊涛巨浪——比如很可能出现某种技术变量,让未来无人配送的成本急剧下降。

倘若真是这样,那么希望这篇文章泼的“凉水”,都能淹没在未来无人配送爆发的惊涛骇浪之中。

作者:李北辰(微信公号:鲸落商业评论)

原创文章,作者:,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knewsmart.com/archives/72757

(0)
上一篇 2022年6月11日
下一篇 2022年6月11日

相关推荐

  • 老百姓大药房,董事长被立案调查,为何股价上蹿下跳?

    来源 / 节点财经 文 / 三生  一只股票,7个交易日6个涨停板,就在股民热血沸腾时,紧接着掉头又是4个跌停板,直接把追高的股民挂到了山顶上。这样暴涨暴跌的股票,在大A有个统一的称呼:“妖股”。 今天说到的这只“妖…

    专栏 1天前
    25.5K
  • 支付宝“碰一下”,创新的不止支付方式

    大型“碰一下”现场!支付宝悄悄创新,移动交互方式next level!商家、消费者“碰”然心动!“碰一下”,碰出数字化新篇章。  作者/番茄酱  出品/新摘商业评论  更开放,更前沿,更创新:9月7日,被海外科技媒体评为“2024…

    专栏 1天前
    25.0K
  • “冰山之下”:谁在成为车企的真正智能助手?

    “其实我们一直扮演的角色就是数字化助手,也就是别人可以去挖金,我们给大家提供铲子,这是我们扮演的角色,而现在我们希望给大家提供最好的铲子。”  作者| 皮爷  出品|产业家  如果说AI发展的最鲜明印痕是什么?有…

    专栏 1天前
    25.9K
  • 雷军、余承东、赵明相爱相杀,却难得有一个共同点

    作者:龚进辉 最近,荣耀CEO赵明在2024德国柏林消费电子展上,谈及未来是否会直播带货时,坦言自己是个挺内向的人,在镜头面前有压力,做直播的人太多,不差自己一个。 当有人说余承东也自称很内向时,赵明笑着回应…

    专栏 1天前
    25.9K
  • 企业如何“向内求”, 挖出更多净利润?

    未来的财务部门将是一个“主导“部门,成为业务的翻译官,成为业财融合的引领者,引领企业走在最适合自己的财务数智化转型道路上。  作者|思杭  出品|产业家  收入增速放缓、营收下滑、消费意愿降低,这些也许是近半…

    专栏 2天前
    31.7K
  • 帆软,再攀「一座山」

    能够清晰可见的是,基于Fine ONE,中国企业将可以构建出较真实、较具成长性、较不“内卷”的智能BI体系,同时,在这个天然和数据资产挂钩的体系加持下,企业也将积淀出有足够价值的数据资产。  作者| 斗斗 皮爷  出品…

    专栏 2天前
    31.0K
  • 疑似陷入“崇祯死弯”,光正眼科能否等来“V字反弹”?

    文 | 螳螂观察 作者 | 青月 2024年上半年,民营眼科医疗行业的分化进一步加剧。 审视A股市场五家主要民营眼科上市公司的“中期成绩单”,综合实力最强的爱尔眼科,在上半年取得了营收利润的双向增长,持续领跑;华厦…

    专栏 2天前
    34.0K
  • 淘宝挖来的李诞,在小红书找到舒适区

    来源 | 伯虎财经(bohuFN)  作者 | 宁成缺  自脱口秀界跨界至直播后,李诞意外地成为小红书“直播一哥”,他的直播间在买手榜上经常断崖式第一。  近期一次直播中,他邀请了徐志胜、呼兰等脱口秀同行参与,吸引了接…

    专栏 2天前
    30.5K
  • 图书馆上新了!新华书店×度小满推出“开学季悦读计划”公益活动

    2024年9月,新学期伊始,度小满携手新华书店启动“开学季悦读计划”公益行动。本次活动以“开学季,图书馆上新书”为主题,向度小满“小满助力计划”公益项目落地过的五个地区共六所小学和初中捐赠3300余本图书,让孩子们…

    专栏 2天前
    30.6K
  • 苹果的“AI茅”之路只走了一半

    今年苹果发布会最大的亮点,也许是和华为“撞档”,又或者是替腾讯“发布”新手游,但肯定不是iPhone 16。 9月10日,苹果秋季新品发布会与华为见非凡品牌盛典相继举行,iPhone 16系列也与HUAWEI Mate XT同日发布。 不过…

    专栏 2天前
    30.8K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