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iPhone14,正把“寒气”传递给国产手机?

上半年,手机行业可以惨淡两个字来形容。

根据CINNO Research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中国市场智能手机销量约为1.34亿部,同比下降16.9%。该数字已创2015年以来的同期最低值,相较2017年同期2.39亿台的销量高点,下跌了43.93%。

国内手机厂商的销量下滑更是严重。除了去年出货量基数较低的荣耀之外,OPPO、vivo下滑幅度均超三成,小米连续两季度同比下滑超20%。

上半年姑且不谈,可下半年似乎也乐观不起来,尤其是一直被传今年史上最贵的iPhone 14,早前郭明錤发文预测,iPhone 14系列机型的平均售价将上涨15%,但根据昨晚的发布会,iPhone 14系列的基础款和高端的Pro款起售价均与一年前的价格维持一致,其他机型针对不同内存版本虽有不同幅度的涨价,但涨价幅度远远低于预测。

这无形中大大拉升了用户购买的欲望。而对国产手机而言,则可以说是“雪上加霜”,寒意更重了。

凛冬之下,苹果不敢大涨

从近期苹果的价格策略及活动期间的价格调整来看,即使在高端市场赢麻了的苹果,也不可能为了提振利润说涨就涨,因为智能手机行业的不景气,同样让苹果如履薄冰。

根据市场调研机构Strategy Analytics无线智能手机战略(WSS)服务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预计今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2.5亿部,同比下降7.8%,而展望明年,该机构预计2023年下半年将出现温和反弹,全年出货量将回升至2.7%的年增长率轨道。也就是说,在未来一年的时间里,全球智能手机行业仍将继续下滑,面临一个较长的寒冬时期。

具体到用户层面,最近几年,果粉对苹果新机的创新期待值已经越来越低,他们购买苹果手机的心理,从买创新转变为了买稳定,尤其是苹果采取降价策略之后,给了用户一个更有吸引力的购买理由。

因此,在换机周期被不断拉长的情况下,一旦iPhone 14系列的定价过高,用户可能会选择观望。

一部分人会等到新机价格下调时再买,而另一部分人或许会“转投他人怀抱”,从这个角度看,iPhone 14还潜藏着一个竞争对手—折叠屏手机。按照原来的猜想,如果iPhone 14系列平均涨价100美元,iPhone 14 Pro两款机型的价格,普遍上到一万以上,而在这个价格区间,除了苹果,华为、三星的折叠屏手机也是消费者的选择。

根据数据统计机构CINNO Research的报告,2022 年上半年国内折叠屏手机的累计销量达到了130万部,超过了2021年全年16万部的成绩,涨势迅猛。

不少机构都预测,折叠屏手机市场未来几年将整体迎来急速扩张,而且随着折叠屏手机不断缩减成本、下探价格,在苹果折叠屏还没上市前,各厂商的折叠屏手机也可能会成为消费者尝鲜的一个选择,和苹果抢夺高端市场。

从苹果自身的销售规律来看,iPhone销量一直存在大小年周期性规律:iPhone6系列是销量高峰期,从iPhone7系列到iPhoneX系列是明显的低谷期,而从iPhone11系列开始,销量开始回升,iPhone12、iPhone13系列又迎来了高峰期。这种上行增长的态势已经维持三年,今年或许会迎来转折,因为前几代机型把存量用户的换代需求吸收得差不多了,很可能压制后续产品的需求销量。

如果这个时候还大幅调整价格,iPhone 14系列的销量很难维持增长神话。

iPhone 14又要“大杀四方”?

当整个智能手机行业全面下滑,高端市场反而逆势增长。据市场研究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发布报告显示,2021年,高端手机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占比达到27%,创下了历史新高。

但高端手机的增长红利,基本都被苹果吃去了。报告称,2021年,苹果的高端手机市场销售份额为60%,三星高端手机整体销售份额下降至17%,排名第二,华为为6%,排名第三。

产品虽没有多少吸引力了,可iPhone仍旧稳坐高端机市场,这才是苹果的可怕之处,它牢牢占据消费者购买高端手机的首选之位,仅仅通过价格上的让步,就成功“大杀四方”。今年6·18,国内主流厂商掀起价格战,新款旗舰降价基本都在800-900元,苹果以差不多的折扣,在电商平台上一骑绝尘,是第二名Redmi K50的8倍有余。

当然,以价格调整来吸引用户,对苹果来讲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这意味着单靠苹果的产品已经再难维持过往的高销量和高利润。

但最危险的,是上探高端市场失败的国产手机品牌们。iPhone 13的热销周期远超预期,已经让上半年的国内手机厂商产生误判,很多品牌没有达成清理库存的目标。而下半年iPhone 14系列的涨价幅度没有外界预期的那么高,国产手机厂商在高端市场上的竞争形势并没有变得有利,他们发布的旗舰机面临不小的压力。

具体来看,在9月8日凌晨的苹果秋季发布会开始前,华为率先公布了Mate 50,这让外界嗅到了一丝火药味,也吸引了国内不少消费者的注意。很多网友纷纷表示,相比iPhone 14,Mate 50未尝不是更好选择。

只是,华为Mate 50系列存在两个致命缺陷,或许使其终究难以成为爆款,与iPhone 14抗衡。其一,华为Mate系列手机之所以成功打入高端市场,一个核心要素在于代表华为自研能力的麒麟芯片,但除了价格较低的Mate50 E使用的是高通骁龙778 plus芯片,其他都是高通骁龙8+gen1芯片。

没有麒麟芯片加持的华为高端旗舰机,有多少人愿意买单,这是一个疑问。而华为的整场发布会下来,余承东只在公布手机价格的环节,简略提及Mate50 E与其他三款手机的芯片差异,其他时候也对芯片只字不提。

其二,华为 Mate 50 全系列机型仍无缘5G,虽然5G通信手机壳或许能弥补这个短板,可是之前华为P50 Pro的5G通信壳价格高达799元,堪称昂贵。由此来看,单从产品上,华为 Mate 50不是购买高端手机的最佳选择。

另一个在高端市场上冒出头的是vivo,vivo在600-799美元(约合人民币4100-5470元)

的价格区间,同比增长504%,这主要是由vivo X80带动的。vivo X80确实表现优异,但其价位恰好避开了iPhone 14,难以给iPhone 14带来压力,而且新机发布后,iPhone 13必然降价,将与vivo X80抢夺这个价格区间的市场。

Vivo还有一场硬仗要打。

产业链没能困住苹果

今年上半年,上海疫情爆发,和硕位于上海和昆山的2家主力工厂停产,而主要负责MacBook制造的广达在4月初就停止了其上海松江区工厂的生产。当时,外界纷纷预测iPhone 14的产能很可能会受到不小的影响,但有消息称,目前iPhone已经备货 3400 万台,是今年 9000 万台总订单量的三分之一。

而且,苹果计划iPhone 14 在我国发布大约两个月后开始在印度生产。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的话报道称,在9月首次发布之后,印度的第一批 iPhone 14 可能会在10月下旬或11月完成。

在疫情、物流、上游原材料等不利因素叠加的背景下,不得不承认,苹果依然在产业链上表现出超强的把控和协调能力。一方面,苹果果断削减Mac、iPad等产品线的硬件端备货,全力确保iPhone的稳定供应,而今年PC市场的异常疲软,似乎也印证了“弃车保帅”的战略正确。

另一方面,向印度、越南转移产能,极大地减小了国内疫情反复可能带来的风险。更关键的是,逐渐摆脱对中国制造的依赖,或让苹果在产业链上获得更大的主动性,于缩减成本、改善利润、开拓新市场以及牵制供应商,都将产生积极的正向作用。

根据2022自然年第二季度的财报数据显示,苹果实现了829.6亿美元的总营收,保持了1.87%的微增,但其净利润仅为194.4亿美元,同比降幅超10%。另外,尽管iPhone13系列的销量超出预期,可其增长还是无法持续缓冲其他产品下滑带来的影响。iPhone13发布后,苹果营收从去年第四季度到今年第二季度的同比增幅分别为11.22%、8.59%和1.87%,不断降低。

苹果净利润下滑,全球供应链价格提升是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产品打折、价格下探,也对利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苹果要提升利润,一个途径是涨价;美银分析师称,如果苹果将iPhone 14 Pro的售价提高50美元,苹果股票的每股收益将上升0.20美元;而如果苹果将iPhone 14 Pro和iPhone 14 Pro Max的售价提高50美元,同时将iPhone 14和iPhone 14 Max的售价降低50美元的话,苹果股票的每股收益将增加0.10美元。

但涨价存在较大风险,相比之下,产业链转移,借助印度和越南的人力优势,可降级生产成本,扩大利润空间。

近二十年来,我国的人力成本逐渐上升,结合Statista数据,2020年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时薪为6.5美元,而越南仅为2.99美元,约是中国的46%。印度劳动力数量更多,且年龄更年轻,普通工人工资可能只有我国同行的1/3或1/4,甚至更低。

除人力成本,苹果也在供应链上努力协调,以降低成本。目前iPhone的大量零部件仍然来自我国,即便苹果将组装工作放在印度,也需要从我国出口大量零部件,这使得物流成本大大增加,同时也让印度制造存在时间上的滞后性。不过,此前印度生产新款iPhone通常滞后6至9个月,今年大幅缩短至2个月,一旦完全同步,可能就意味着苹果在印度建立起的供应链日渐成熟,而这对国内供应链企业来讲不是一个好消息。

自智能手机时代来临后,苹果的一举一动都牵制和影响着国产手机厂商,时至今日,这点可能并没有随着国产手机品牌的强大而改变。

在整个行业低迷不振的情况下,他们似乎只能期盼iPhone 14涨价,才能喘息,但事与愿违。

道总有理,曾用名歪道道,互联网与科技圈新媒体。同名微信公众号:道总有理(daotmt)。本文为原创文章,谢绝未保留作者相关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转载。

 

原创文章,作者:,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knewsmart.com/archives/81640

(0)
上一篇 2022年9月8日
下一篇 2022年9月8日

相关推荐

  • 兜底偏远物流中转费,拼多多重写“西邮记”

    来源 / 小编也疯狂 2010年之后,中国电商平台的包邮区域开始从“江浙沪”向更广泛的内地地区延展,直到2020年左右才形成“当日达”、“次日达”、“包邮”等高效物流的覆盖。一二线城市、三四线区县,甚至于村镇一级,如今…

    专栏 3小时前
    10.5K
  • 坐月子16万起步,卖出天价的圣贝拉为何不赚钱?

    来源 / 节点财经 文 / 八真  围绕“坐月子”这件事,又有企业叩响了资本市场的大门。 近日,杭州贝康健康科技集团旗下控股公司—SAINT BELLA INC.(简称“圣贝拉”)向港交所递交了IPO申请,预谋求主板挂牌。 据悉,圣贝…

    专栏 3小时前
    13.4K
  • 李宁,砸钱做品牌的时代过去了

    作者:节点财经 又到了上市公司发布半年报成绩单的时候,近日,著名服饰品牌李宁也发布了2024上半年财报。从数据上看,喜忧参半。 数据显示,报告期内,李宁实现营业收入143.45亿元,同比增长2.3%;实现归母净利润1…

    专栏 3小时前
    11.2K
  • 二手餐饮设备周转率不足一周,餐饮业新店快速扩张养活设备回收商

    来源 / 刘旷 当下,餐饮行业供给过剩的事实,正直观地反映在二手餐饮设备商的“账本”上。 根据虎嗅旗下视频栏目《并非虎扯》,即使餐饮赛道从高端到低端一片哀嚎,二手设备回收商却生意红火,平均周转时间不到一周,…

    专栏 3小时前
    11.3K
  • 苏宁终于扭亏,但距离盈利还很远

    文丨江心白 出品丨消费最前线(xiaofeizqx) 随着线下家电大卖场的没落,加上苏宁本身多元化转型失败、投资屡次失利,让这位曾正面“宣战”京东的巨头,辉煌一去不复返了。 有媒体统计过,从2014年以来,苏宁连续九年…

    专栏 3小时前
    9.8K
  • 复刻山姆和Costco,1688凭什么?

    撰文︱白丽 出品︱阿桶观察 勇砺商业评论 卷得不能再卷,是当下电商的真实写照。 2024年,电商的价格战内卷已经把压力传导至源头产业带,电商卖家逼着源头厂商提供更低的价格,造成很多偷工减料和降质减配的劣币驱…

    专栏 4小时前
    10.9K
  • 丰巢没有安全感

    来源 | 伯虎财经(bohuFN)  作者 | 梦得  曾经“没人看好”的丰巢居然盈利了。 为了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出现了众多的快递驿站和快递柜。虽然网上对驿站和快递柜吐槽颇多,但事实上,大家还是需要的。 以快递柜赛…

    专栏 4小时前
    10.4K
  • 一夜之间,开学的大学生都在吃板面

    9月开学季,一款方便速食产品却在“嘴刁”的年轻群体中持续破圈,成为当代大学生入学的必备“神器”。 这正是今麦郎板面引发的一场板面“风暴”。谁也未曾料到,成立三十年的今麦郎,不但精准把握了“时代的胃口”,更是将…

    专栏 4小时前
    11.0K
  • 倪叔观察:营销风口重回PC时代

    相信有些朋友看到这篇文章会有点懵逼。 什么?现在居然还有人提什么PC时代?还营销重回PC? 老粉都知道,倪叔不打诳语。没错,营销重回PC时代,可能是本年度迄今为止最令人意想不到的一个商业话题。 但是,这个话题…

    专栏 4小时前
    10.2K
  • 闪回科技二度冲刺港股,深陷盈利困境,雷军看走眼了?

    一台手机的流通循环,起于产线,止于废弃。 废弃是消费电子产品生命周期的最后一步,但是过去没有产业链玩家会把这一步骤当作产业链的一环。而商业机会恰恰藏在这样“反常识”的领域。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的数据表明,…

    专栏 4小时前
    11.9K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