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18点,苏宁小店生鲜预售功能正式在全国63座城市上线,其中包含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
将线上的预售模式嫁接到线下的苏宁小店,这一具有互联网精神的尝试甫一上线就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预售功能上线24小时内,3A级泰国山竹全国预定量已突破50吨,金枕榴莲全国预定量则达到30吨。
实际上,自2017年年底苏宁提出“智慧零售大开发”战略之后,短短一年多时间,苏宁小店已经在全国布局超过5000家店。这一被快速复制的新物种,也是苏宁探索多业态、多元化的试验田。而模型不断迭代升级的背后,是张近东给予探索者最大限度的试错空间。
“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干劲,做什么事情都要求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要求万无一失,那是干不出什么新事业的。”张近东清晰地指出创新与试错的关系,“在战略方向明确的前提下,先开枪后瞄准,在试错中试对。”张近东如是说。
从专业零售到连锁零售,从互联网零售再到智慧零售,允许失败的创新的存在,也是苏宁的连续创业成功的保障之一。
人人微创新
“很low!”
2015年春节前,“关你屁事系列”走亲戚专用袋在苏宁超市悄然上架,当看到成品时,彼时的苏宁云商(现已更名苏宁易购)副董事长孙为民直言“无法接受”。
然而,最终的销售数据却大出所料。首批试印的2万个手提袋在面市后就被抢购一空,甚至又追印了10万个。
另一组“不可思议”的数据,来自于2014年双十一期间的“打脸广告”。在当年的这一起网络营销大事件中,苏宁易购自创的“打脸体”在纸媒上刊登之后随即席卷互联网,有关#打脸双11#的话题在微博上迅速引爆,最终阅读量超过2.1亿,讨论度达到4.9万次。
年轻的基层员工是这一系列数字的创造者。营销提案“自下而上”的运作模式,已经在苏宁内部盛行。
张近东无疑是这一现象出现的推手。在他的观念里,不管是人还是企业都要敢于走出舒适区,而要打破陈规寻求新的内生动力,则必须给予员工足够的宽容,允许试错。
这涉及到一个标准化与个性化如何平衡的问题。
曾经以标准化打天下的苏宁如何打破由标准化带来的桎梏,张近东认为,苏宁需要有更多不一样的声音。“苏宁有多少员工,就有多少创意。”张近东曾个人出资设立的“互联网创新基金”,初衷就是激发员工大胆创新,允许“先开枪,后瞄准”。
将创新变成日常工作,人人“微创新”迅速以常态化的趋势出现在苏宁大大小小的办公区里。“创新,并不是玩概念,而是要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坚持到最后才有价值。”张近东说。
在既定的大方向里试错
在张近东的主张里,鼓励创新,小成果大激励;包容失败,不降薪不降职;真正做到在创新方面让能人不怕、新人无忌,而实现这一切的前提是,目标明确。
这在2013年苏宁全面运行O2O模式之时已有直观的体现。
2013年,苏宁决定推行线上线下同价。这在全国大型零售商中尚属首例,尽管苏宁为了实现“同价”已经准备了近半年,但由于同价是基于供应商合理定价,因此不会有太高的毛利,严格执行的同价举措也会大大增加阶段性亏损的概率。
驰骋商场多年的张近东不是不清楚这其中潜藏的风险,但有别于简单的促销,此次同价是苏宁长期的基本的经营方针。他更笃定的是,未来的零售企业一定是线上线下的完美融合,没有线上就没有线下,有了线下才能有更好的线上。
“经过两年磨合,现在具体路径更清晰了。线上线下都是前台,实际上核心在于整个供应链产品服务的领先,必须从这些方面去提高。现在我们每个月都在变化。在变化中确实有很多问题,但我们敢于试错。”张近东说。
大象转身并不容易,通过线上线下同价等战术的摸索,苏宁逐步建立了新的市场规则,并在转型O2O的道路上一骑绝尘。这也为日后苏宁智慧零售的提出和极速落地奠定了基础。
狂飙突进的苏宁在2018年就新开了近8000家门店,目前门店总数已经超过了11000家。
值得注意的是,智慧零售门店并非简单复制,而是将服务个性化、智慧化做到极致的“千店千面”。张近东对此的逻辑是,各业态的店面模型是不断迭代升级的产品,而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劳永逸的,只要与智慧零售发展的方向一致,明确好实施路径后就可以快速推进,在过程中优化,不能因为一些细节的不完善错过整体的发展时机。
“创新不能盲目冲动,更不能瞎折腾。从企业层面来说,要有前瞻性的部署和周密的模式设计,做好充分的准备;对个人来说,创新的目的是要创优、创造价值。”张近东说。
原创文章,作者:新智派,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knewsmart.com/archives/8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