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康机器人IPO:存货高企负债率71%,关联交易受关注

雷达财经 拍摄

雷达财经鸿途出品 文|李亦辉 编|深海

海康威视“A拆A”再添一例。

近期,杭州海康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海康机器人”)披露招股书,拟在深交所创业板募资60亿元。这是继智能家居服务商萤石网络登录科创板后,海康威视分拆的第二家子公司。如果海康机器人顺利上市,“海康系”或将再增加一家百亿市值公司。

虽然背靠着安防龙头海康威视这棵“大树”,但海康机器人仍有多重隐忧。最惹眼的是和母公司较多的关联交易,涉及采购、销售、共享信息系统和代发工资等方面,在业内看来海康机器人的业务独立性仍有待加强。

此外,海康机器人的存货账面金额增长加快,最近两个报告期存货占流动资产的比例接近50%。同时,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公司的负债率高达71.44%,显著高于同行可比公司的均值。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海康机器人的母公司,海康威视自身也面临不小的经营压力。业绩快报显示,该公司去年营收仅增长2.15%,而归母净利则出现上市以来首次下滑。

关联交易频繁

天眼查显示,海康机器人成立于 2016 年,注册资本7.2亿元,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曾用名为杭州海康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

海康机器人成立之前,海康威视鼓励内部员工创新创业,并推行创新跟投制度,由此先后诞生了8个创新业务,萤石网络、海康机器人、海康消防及海康安检等业务以及相应产品均来源于此。

2022年12月,萤石网络先行一步在科创板挂牌上市,同月海康威视发布了分拆子公司海康机器人至深交所创业板上市的预案修订稿。

对于这样的分拆行为,有观点认为一方面可以拓宽子公司的融资渠道,为创新板块未来发展谋求更多发展机遇;另一方面,母公司也可以享受到子公司高成长带来的红利。

海康威视也曾表示,通过分拆子公司将进一步聚焦主业,同时充分借力资本市场进一步加大海康机器人在机器视觉和移动机器人领域的研发投入,提升海康机器人盈利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不过分拆之后,海康威视仍是海康机器人的控股股东。 招股书显示,海康威视持股60%,是海康机器人的控股股东;青荷投资持股40%,是第二大股东。

不过,青荷投资为海康威视“跟投计划”对创新业务进行跟投的持股平台,其有限合伙人为嘉盈投资,穿透后出资人为中建投信托,而后者又是海康威视信托计划的受托人。

招股书显示,海康威视信托计划系由海康威视跟投员工出资并作为受益人、海康威视工会委员会代表海康威视跟投计划作为委托人、中建投信托作为受托人。

值得关注的是,海康机器人和其直接股东海康威视等存在多项关联交易。

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人向关联方采购金额分别为 5.27亿元、10.08亿元、2.47亿元和2.05亿元,占各期采购总额比例分别为 82.61%、66.34%、12.41%和 9.55%。

海康机器人表示,2020年8月以前,公司采用代工生产模式,向海康威视下属子公司海康科技采购其代工的机器视觉、移动机器人等产成品,关联采购占比较高。

2020年8月开始,公司建立了独立的采购体系,公司生产模式变更为自主生产模式,关联采购占比大幅下降。

同期,公司向关联方销售金额分别为 1.02亿元、1.18亿元、1.41亿元、1.1亿元,占各期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10.88%、7.72%、5.10%、3.92%。

这些关联销售包括机器视觉、移动机器人产品,无人机,计算机软件产品。

报告期内,海康机器人还通过海康威视向公司员工支付的职工薪酬和费用报销金额分别为 5216.15万元、9106.59万元、1.33亿元和4794.94万元。

此外,海康机器人还存在关联租赁、关联方股份支付等情形,以及公司所使用的部分信息系统亦为海康威视的信息系统。

从企业独立性角度而言,过度紧密的关联关系无疑会侵害公司的独立性和资产的完整性。而为减少与海康威视的关联交易,海康机器人拟将无人机业务部整体评估作价转让给海康威视。目前,该交易尚需履行海康威视实控人中国电科的国资审批程序。

存货金额逐年递增

招股书显示,海康机器人主营业务收入来自机器视觉业务、移动机器人业务、计算机软件和无人机及其他四类业务,其中前两项业务报告期内收入占比合计超过90%以上,且比例逐年提高。

公司的客户有终端客户和系统集成商两大类,前者通常为下游 3C 电子、新能源、汽车、医药医疗、半导体等行业的厂商;后者为产业链的中下游,负责为下游行业终端客户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

财务数据显示,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9.41亿元、15.25亿元、27.68亿元和28.1亿元,收入增长较快。

按业务类型划分,公司收入项目分为产品、解决方案、计算机软件、租赁和运维服务及其他,其中前两项业务是公司主要的业务类型,报告期合计占比分别为 91.02%、96.76%、99.08%和 98.45%。

盈利能力方面,报告期内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约为4547.86万元、6509.64万元、4.82亿元和4.28亿元。

不过,公司的盈利质量有待提高,因为其中包含了较高的因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的税收优惠和补贴。

具体而言,报告期内公司的税收优惠分别为6041.24万元、7382.09万元、1.18亿元、1.27亿元,占利润总额的比例分别为133.37%、112.51%、24.74%、32.29%。

同期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金额分别为 4254.36万元、1498.41万元、9091.21万元和903.95万元,占利润总额的比例分别为93.92%、22.84%、19.06%和2.30%

与此同时,海康机器人的存货金额逐期攀升,据招股书,报告期内公司存货账面价值分别为 2.62亿元、8.32亿元、12.11亿元、17.28亿元,占流动资产的比例分别为 24.67%、46.05%、53.55%和 45.54%。

而在原材料采购与产品备货增加、应收账款也有所增加的情况下,公司的现金流持续“失血”。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合计净流出7.58亿元,除2020年度以外,其余各期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均为负现金流。

本次IPO,公司拟募资60亿元,除了用于海康机器人智能制造(桐庐)基地项目、海康机器人产品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等之外,9.3亿元将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海康机器人的负债状况也不容乐观,报告期内公司合并口径下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85.69%、86.84%、69.46%、71.44%,同期同行可比公司均值 34.74%、31.17%、31.07%、27.88%。

截至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货币资金5.38亿元,尚不足以覆盖当期短期借款及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6.55亿元。

母公司业绩下滑

作为国内安防龙头,海康威视一度是机构追捧的白马股,但过去一年罕见出现业绩下滑。

2月17日,海康威视发布业绩快报,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831.7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5%;实现归母净利润128.27亿元,同比下降23.65%。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这是海康威视自2010年上市以来首次出现年度净利润负增长。个位数的营收增速,也创下上市以来的新低。

这样的业绩表现,也低于多家券商的预期。此前,浙商证券预计2022年海康威视的营收为853.04亿元,归母净利润为135.73亿元;长城证券分析师侯宾预计,海康威视2022年实现营收846.76亿元,归母净利润138.59亿元。

但对于这样的成绩,海康威视并没有在公告中进一步说明,仅表示2022年度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经营环境存在多重不确定性。

国盛证券在最新研报中称,2022年海外市场由于通胀等原因,欧美需求出现一定放缓;同时国内疫情反复为国内宏观经济带来压力,导致了海康威视G端与B端支出端压力,C端消费能力亦受影响。

此外,该机构指出,多个市场同时面临多重经济不确定性,带来公司利润端阶段性承压。

实际上,公司的增长烦恼从上半年就开始出现。 财务数据显示,去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该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下滑了19.41%与31.29%。

海康威视总经理胡扬忠在半年报后的业绩说明会上表示,“今年的确出现了中报利润下滑的情况,我认为这一天早晚都要来,不可能一直能够有高增长,总会有波动。”

投资更多关注的是,海康威视的业绩波动是受短期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还是行业整体增长瓶颈所致。

有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安防行业增速放缓,市场逐渐进入红海。据中安网数据,2020年我国安防行业总产值达到8510亿元,同比增长2.9%;2022年全国安防行业总产值约为9460亿元,增长4.9%。

在此背景下,创新业务受到了海康威视的重视,除了已分拆的智能家居、机器人,公司在热成像、汽车电子、智慧存储等方面也有布局。

2022年上半年,公司创新业务收入为70亿元,收入占比18.81%。虽然比重不断提升,但不足以对海康威视业绩产生明显影响。

胡扬忠称,创新业务是在新的业务领域开拓新的市场,通过新增产品品类以及更多的新客户导入,就能够推动业务保持不错的增长。

他也坦言,公司主业基数比较大,不是增加一个新的品类或者一些新的客户,就能够抵消宏观经济下行带来整体需求疲软的压力。

不过,在这些新业务领域,海康威视都面临较多竞争对手。例如,萤石网络就面临着与华为、小米、海尔智家等大型科技企业的“贴身厮杀”;以及以人工智能四小龙为代表的 AI 企业也正在从各个场景切入,瓜分智慧安防市场的蛋糕。

未来随着安防行业的增长红利越来越小,海康威视培育多年的创新业务能否实现突围,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雷达财经 拍摄

雷达财经鸿途出品 文|李亦辉 编|深海

海康威视“A拆A”再添一例。

近期,杭州海康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海康机器人”)披露招股书,拟在深交所创业板募资60亿元。这是继智能家居服务商萤石网络登录科创板后,海康威视分拆的第二家子公司。如果海康机器人顺利上市,“海康系”或将再增加一家百亿市值公司。

虽然背靠着安防龙头海康威视这棵“大树”,但海康机器人仍有多重隐忧。最惹眼的是和母公司较多的关联交易,涉及采购、销售、共享信息系统和代发工资等方面,在业内看来海康机器人的业务独立性仍有待加强。

此外,海康机器人的存货账面金额增长加快,最近两个报告期存货占流动资产的比例接近50%。同时,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公司的负债率高达71.44%,显著高于同行可比公司的均值。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海康机器人的母公司,海康威视自身也面临不小的经营压力。业绩快报显示,该公司去年营收仅增长2.15%,而归母净利则出现上市以来首次下滑。

关联交易频繁

天眼查显示,海康机器人成立于 2016 年,注册资本7.2亿元,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曾用名为杭州海康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

海康机器人成立之前,海康威视鼓励内部员工创新创业,并推行创新跟投制度,由此先后诞生了8个创新业务,萤石网络、海康机器人、海康消防及海康安检等业务以及相应产品均来源于此。

2022年12月,萤石网络先行一步在科创板挂牌上市,同月海康威视发布了分拆子公司海康机器人至深交所创业板上市的预案修订稿。

对于这样的分拆行为,有观点认为一方面可以拓宽子公司的融资渠道,为创新板块未来发展谋求更多发展机遇;另一方面,母公司也可以享受到子公司高成长带来的红利。

海康威视也曾表示,通过分拆子公司将进一步聚焦主业,同时充分借力资本市场进一步加大海康机器人在机器视觉和移动机器人领域的研发投入,提升海康机器人盈利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不过分拆之后,海康威视仍是海康机器人的控股股东。 招股书显示,海康威视持股60%,是海康机器人的控股股东;青荷投资持股40%,是第二大股东。

不过,青荷投资为海康威视“跟投计划”对创新业务进行跟投的持股平台,其有限合伙人为嘉盈投资,穿透后出资人为中建投信托,而后者又是海康威视信托计划的受托人。

招股书显示,海康威视信托计划系由海康威视跟投员工出资并作为受益人、海康威视工会委员会代表海康威视跟投计划作为委托人、中建投信托作为受托人。

值得关注的是,海康机器人和其直接股东海康威视等存在多项关联交易。

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人向关联方采购金额分别为 5.27亿元、10.08亿元、2.47亿元和2.05亿元,占各期采购总额比例分别为 82.61%、66.34%、12.41%和 9.55%。

海康机器人表示,2020年8月以前,公司采用代工生产模式,向海康威视下属子公司海康科技采购其代工的机器视觉、移动机器人等产成品,关联采购占比较高。

2020年8月开始,公司建立了独立的采购体系,公司生产模式变更为自主生产模式,关联采购占比大幅下降。

同期,公司向关联方销售金额分别为 1.02亿元、1.18亿元、1.41亿元、1.1亿元,占各期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10.88%、7.72%、5.10%、3.92%。

这些关联销售包括机器视觉、移动机器人产品,无人机,计算机软件产品。

报告期内,海康机器人还通过海康威视向公司员工支付的职工薪酬和费用报销金额分别为 5216.15万元、9106.59万元、1.33亿元和4794.94万元。

此外,海康机器人还存在关联租赁、关联方股份支付等情形,以及公司所使用的部分信息系统亦为海康威视的信息系统。

从企业独立性角度而言,过度紧密的关联关系无疑会侵害公司的独立性和资产的完整性。而为减少与海康威视的关联交易,海康机器人拟将无人机业务部整体评估作价转让给海康威视。目前,该交易尚需履行海康威视实控人中国电科的国资审批程序。

存货金额逐年递增

招股书显示,海康机器人主营业务收入来自机器视觉业务、移动机器人业务、计算机软件和无人机及其他四类业务,其中前两项业务报告期内收入占比合计超过90%以上,且比例逐年提高。

公司的客户有终端客户和系统集成商两大类,前者通常为下游 3C 电子、新能源、汽车、医药医疗、半导体等行业的厂商;后者为产业链的中下游,负责为下游行业终端客户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

财务数据显示,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9.41亿元、15.25亿元、27.68亿元和28.1亿元,收入增长较快。

按业务类型划分,公司收入项目分为产品、解决方案、计算机软件、租赁和运维服务及其他,其中前两项业务是公司主要的业务类型,报告期合计占比分别为 91.02%、96.76%、99.08%和 98.45%。

盈利能力方面,报告期内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约为4547.86万元、6509.64万元、4.82亿元和4.28亿元。

不过,公司的盈利质量有待提高,因为其中包含了较高的因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的税收优惠和补贴。

具体而言,报告期内公司的税收优惠分别为6041.24万元、7382.09万元、1.18亿元、1.27亿元,占利润总额的比例分别为133.37%、112.51%、24.74%、32.29%。

同期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金额分别为 4254.36万元、1498.41万元、9091.21万元和903.95万元,占利润总额的比例分别为93.92%、22.84%、19.06%和2.30%

与此同时,海康机器人的存货金额逐期攀升,据招股书,报告期内公司存货账面价值分别为 2.62亿元、8.32亿元、12.11亿元、17.28亿元,占流动资产的比例分别为 24.67%、46.05%、53.55%和 45.54%。

而在原材料采购与产品备货增加、应收账款也有所增加的情况下,公司的现金流持续“失血”。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合计净流出7.58亿元,除2020年度以外,其余各期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均为负现金流。

本次IPO,公司拟募资60亿元,除了用于海康机器人智能制造(桐庐)基地项目、海康机器人产品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等之外,9.3亿元将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海康机器人的负债状况也不容乐观,报告期内公司合并口径下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85.69%、86.84%、69.46%、71.44%,同期同行可比公司均值 34.74%、31.17%、31.07%、27.88%。

截至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货币资金5.38亿元,尚不足以覆盖当期短期借款及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6.55亿元。

母公司业绩下滑

作为国内安防龙头,海康威视一度是机构追捧的白马股,但过去一年罕见出现业绩下滑。

2月17日,海康威视发布业绩快报,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831.7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5%;实现归母净利润128.27亿元,同比下降23.65%。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这是海康威视自2010年上市以来首次出现年度净利润负增长。个位数的营收增速,也创下上市以来的新低。

这样的业绩表现,也低于多家券商的预期。此前,浙商证券预计2022年海康威视的营收为853.04亿元,归母净利润为135.73亿元;长城证券分析师侯宾预计,海康威视2022年实现营收846.76亿元,归母净利润138.59亿元。

但对于这样的成绩,海康威视并没有在公告中进一步说明,仅表示2022年度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经营环境存在多重不确定性。

国盛证券在最新研报中称,2022年海外市场由于通胀等原因,欧美需求出现一定放缓;同时国内疫情反复为国内宏观经济带来压力,导致了海康威视G端与B端支出端压力,C端消费能力亦受影响。

此外,该机构指出,多个市场同时面临多重经济不确定性,带来公司利润端阶段性承压。

实际上,公司的增长烦恼从上半年就开始出现。 财务数据显示,去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该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下滑了19.41%与31.29%。

海康威视总经理胡扬忠在半年报后的业绩说明会上表示,“今年的确出现了中报利润下滑的情况,我认为这一天早晚都要来,不可能一直能够有高增长,总会有波动。”

投资更多关注的是,海康威视的业绩波动是受短期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还是行业整体增长瓶颈所致。

有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安防行业增速放缓,市场逐渐进入红海。据中安网数据,2020年我国安防行业总产值达到8510亿元,同比增长2.9%;2022年全国安防行业总产值约为9460亿元,增长4.9%。

在此背景下,创新业务受到了海康威视的重视,除了已分拆的智能家居、机器人,公司在热成像、汽车电子、智慧存储等方面也有布局。

2022年上半年,公司创新业务收入为70亿元,收入占比18.81%。虽然比重不断提升,但不足以对海康威视业绩产生明显影响。

胡扬忠称,创新业务是在新的业务领域开拓新的市场,通过新增产品品类以及更多的新客户导入,就能够推动业务保持不错的增长。

他也坦言,公司主业基数比较大,不是增加一个新的品类或者一些新的客户,就能够抵消宏观经济下行带来整体需求疲软的压力。

不过,在这些新业务领域,海康威视都面临较多竞争对手。例如,萤石网络就面临着与华为、小米、海尔智家等大型科技企业的“贴身厮杀”;以及以人工智能四小龙为代表的 AI 企业也正在从各个场景切入,瓜分智慧安防市场的蛋糕。

未来随着安防行业的增长红利越来越小,海康威视培育多年的创新业务能否实现突围,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原创文章,作者:,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knewsmart.com/archives/127394

(0)
上一篇 2023年3月19日
下一篇 2023年3月19日

相关推荐

  • 携手飞猪背后,新东方文旅的日子似乎过得不太好

    来源 / 港股研究社 做文旅,新东方是认真的;但能不能做好,就是另一回事了。 自确定进军文旅赛道,新东方就在持续积蓄力量。比如消费端,在自营APP、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上线产品,并积极与地方文旅部门合作,根据…

    专栏 8小时前
    12.3K
  • 喊话“跳出通达”的中通,仍然困于价格战?

    作者:港股研究社 价格战下,谁能泰然自若呢? 聚焦快递行业,2024年,以“降价”为主题的没有硝烟的战争仍在持续。数据显示,今年1-3月,韵达单票收入同比下降15.9%;申通单票收入同比下降12.4%;圆通单票收入同比下…

    专栏 8小时前
    15.8K
  • 阿里财报里的饿了么,“大爆改”终局是“破茧”还是“破碎”?

    来源 / 港股研究社 今年,饿了么正式扛起大旗,同时阿里本地生活板块也迎来了大考。 近日,阿里巴巴集团公布了2024财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财报显示,财年内本地生活集团亏损98.12亿元人民币。 本地生活业务仍在亏…

    专栏 8小时前
    14.8K
  • 科技风口之上,发烧友滑雪品牌“Nobaday”决定做跨季生意

    来源 / 互联网那些事 当代中产三件套:露营、骑行、滑雪。 随着气温的升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室内滑雪”或去北方的避暑山庄来一场滑雪运动,但动辄几千上万的滑雪装备让人望而却步,随之而来的是滑雪设备的租赁…

    专栏 8小时前
    15.0K
  • 喜马拉雅日均活跃用户收听时长缩水 投诉处理及时率未达标被点名

    《金证研》南方资本中心-财报解读 轶洺/作者 书眠/风控 2024年4月12日,国内最大的在线音频喜马拉雅控股(以下简称“喜马拉雅”)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而这并非喜马拉雅第一次冲击港交所。回溯历史,喜马拉雅曾于2021…

    专栏 8小时前
    16.4K
  • 疯狂的固态电池,焦虑的宁德时代

    来源 | 伯虎财经(bohuFN) 作者 | 楷楷 宁德时代还是“改口”了。 近日,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在中国国际电池技术交流会披露,宁德时代有机会在2027年小批量生产固态电池。他更表示,如果用1-9数字表示全固态电池…

    专栏 8小时前
    14.9K
  • UC网友追捧雷军,雷军也爱UC,十年前UC卖身阿里让他赚1000倍

    作者:龚进辉 最近,湖南卫视重启的音乐竞演综艺《歌手2024》持续热播,引起网友广泛关注,也吸引韩红等实力唱将请战。有趣的是,这届UC网友自发发起《歌手2024》摇人榜,小米掌门人雷军竟然击败韩红、周杰伦等知名…

    专栏 10小时前
    13.5K
  • 炙热的夏季到来,汉口二厂却只感受到“凉意”

    来源 / 松果财经 夏天,在这个本应该“大干一场”的时机,有饮料品牌却在逐渐走向终焉。 据食品内参消息,国产汽水品牌汉口二厂全国首家线下体验店已经关闭,运营方武汉恒润拾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多次被执行。另外,公司…

    专栏 10小时前
    17.6K
  • IPO被迫终止,佳驰科技离上市还差多少步?

    来源 / 松果财经 一波三折,惊魂未定。近日,一直IPO的佳驰科技再次传出“坏消息”。 上海证券交易所披露的信息显示,成都佳驰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佳驰科技”)因聘请的保荐人被中国证监会采取限制业务活动的…

    专栏 10小时前
    15.1K
  • “麻烦”缠身,卓正医疗IPO之路能否一帆风顺?

    来源 / 港股研究社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被官司和质疑缠身的卓正医疗,近年来似乎总在舆论最前端。不过这一次,这家高端综合医疗服务机构迎来了一则好消息。 近日,卓正医疗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卓正医疗”)正…

    专栏 10小时前
    13.2K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