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四海
出品 / 节点资本组
两次冲击上市失败后,嘀嗒出行又向资本市场发起了冲击。今年2月,嘀嗒出行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在香港主板IPO上市,此时距离公司第一次冲击上市已经过去了三年。
嘀嗒出行专注顺风车市场,目前已是市场第一名。如果着眼中国汽车客运市场,嘀嗒出行的市场排名则远远落后于滴滴。在收入上,公司成立至今收入最高不到8亿元,而滴滴的收入早已经跨过千亿元门槛。
招股书中为数不多的好消息是,公司实现了盈利,是行业内唯一盈利的幸运儿。不过,这是建立在不断提高服务费率的基础上,从2017到2022年前九个月,嘀嗒出行的平均服务费率从3.7%变为8.4%。
按照上市进程看,嘀嗒出行本来有希望拿到“出行第一股”的头衔,结果却是滴滴抢先在美股上市。在业务上,嘀嗒出行也遇到了相似的剧情。滴滴被下架,嘀嗒出行的单量上涨,但这也没帮助它建立起太大的优势。
回顾嘀嗒出行走过的这九年,“夹缝求生”是最佳形容词,也是它要回答的疑问。
被顺风车送上市
移动互联网出现以后,市场上出现过多轮创业潮,其中有两个行业动用了巨额资金,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价格战,它们是团购和共享出行,嘀嗒出行(简称嘀嗒)与这两个行业都有关系。
2010年7月,谷歌前中国区销售总经理宋中杰带领团队成立了团购网站“嘀嗒团”。在谷歌任职期间,宋中杰一手打造了谷歌代理商渠道,被业界称为“谷歌渠道之父”。当年11月,嘀嗒团获得了IDG的投资,据第三方数据统计,其交易额曾位列全国前四。
“千团大战”最后的胜者是美团,嘀嗒团由于缺乏资金加上竞争过于激烈,不得不选择转型,而选择的方向正是出行赛道。2014年,嘀嗒团关闭了旗下团购业务,嘀嗒出行在同一年成立,由宋中杰担任CEO。
当时,滴滴和快的正在打价格战,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在它们身上,嘀嗒便选择了顺风车市场,这个方向的关注度不高,且没有巨头的竞争压力,最重要的是有实际需求,不需要像滴滴和快的那样给司机和用户发放大规模的补贴。
彼时,滴滴已成立两年,快的已成立三年,嘀嗒无疑是后来者,但它却是行业内最早实现盈利的玩家。
目前,嘀嗒一共有三块业务,按收入规模大小排序依次是顺风车平台、智慧出租车服务以及广告及其他,其中顺风车平台业务的占比达到90%以上。
“顺风车平台”顾名思义,主要内容是为用户提供顺风车服务。“智慧出租车服务”的内容则是通过SaaS产品为传统出租车公司赋能。“广告及其他”包括广告和增值服务两部分,广告指的是APP、小程序中的启动广告、弹出广告等,增值服务包括加油、保养、二手车买卖、车辆保险及金融服务。对比已经上市的滴滴,嘀嗒的商业模式与它十分相似。
2020年、2021年及2022年前9个月,嘀嗒出行调整后净利润分别为3.43亿元、2.38亿元和0.65亿元。从2019年首次盈利开始,嘀嗒已经连续4年盈利了。
嘀嗒盈利的关键点有两个。
其一是,在顺风车场景下,嘀嗒不需要承担车辆等重资产开支,只是撮合供需双方交易的平台,业务模式相对较轻,这使得公司的整体毛利率能维持在70%-80%左右。据滴滴财报,其经营毛利率在10%上下。
其二是,由于顺风车是顺路场景,司机在这一场景下接单的需求要综合考虑到是否顺路,赚钱的顺序在此之后,因此平台的补贴成本更低,销售开支压力更小。在2020年至2022年前九个月,嘀嗒的销售开支一共约为3.9亿元,而滴滴2022年的销售费用就达到了98亿元。
可见,顺风车既是公司发展的支柱,也是其上市的幕后推手。
“小而美”的顺风车能走多远?
专注顺风车市场让嘀嗒在众多出行平台中脱颖而出,这个选择也限制了它的成长空间。
无论是网约车平台还是车企,入局出行市场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那就是市场规模足够大。
中国汽车客运市场分为出租车扬招、出租车网约、网约车及顺风车四种场景。2021年,中国汽车客运市场的规模为6460亿元,预计2026年规模将达到10556亿元。
2021年,出租车扬招的订单规模和市场规模都是最大的,其订单规模为144亿,订单规模和市场规模最小的都是顺风车,其订单规模只有3亿,网约车的订单规模为102亿。
好消息是中国顺风车市场的渗透率还很低,2021年只有0.25%,有很大的提高空间。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预计2026年渗透率将达到0.65%,届时顺风车市场规模将达到758亿元。
正是由于嘀嗒抓住了细分场景,它才在出行大战中获得了机会,成立以来,嘀嗒完成了五轮融资,股东包括IDG、腾讯、高瓴、京东、蔚来等知名机构。
在滴滴缺席顺风车市场的2019年,嘀嗒顺风车的GTV同比增长了347.4%,达到85亿元。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按交易总额及顺风车搭乘次数计算,嘀嗒是2021年中国最大的顺风车平台。截至2022年9月30日,公司进入了全国366个城市,拥有约1240万名认证私家车车主。
总的来说,尽管顺风车市场的体量较小,但嘀嗒已经做到了行业第一。不过,这也意味着嘀嗒只能选择“小而美”,而在互联网行业,尤其是消费互联网这一细分领域,“小而美”不仅意味着失去了更大的空间,也代表着更艰难的处境。一位消费行业投资人也表示,嘀嗒盈利做的比较好,但前景比滴滴要弱一些。
在2020年-2022年前九个月,嘀嗒的收入分别为7.54亿元、7.81亿元和4.28亿元,与滴滴相比差距悬殊,滴滴的年收入已超过1400亿元。
更重要的是,滴滴已经在多元化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目前滴滴的收入来自国内出行、国际化以及其他业务三个部分,其他业务包括两轮车、能源、货运、金融等。2022年,三部分的收入分别为1259亿元、90亿元、59亿元,国际化业务和其他业务在收入中的占比在4%-6%之间。
从新业务占比的角度看,嘀嗒的水平与滴滴相似。2021年,嘀嗒的智慧出租车服务和广告及其他服务在收入中的占比分别为3.6%。5.3%。因此,嘀嗒和滴滴都收入结构单一的问题。
问题在于,一方面滴滴所在的网约车市场规模更大,另一个方面,滴滴已经进入了国际市场。这意味着,无论是在顺风时还是逆风时,嘀嗒辗转腾挪的空间都更小一些。
SaaS会是希望吗?
在外界看来,滴滴无疑是压在嘀嗒头上的一座大山,对嘀嗒来说,正面对抗不可取,嘀嗒很早就做出了选择。如同专注顺风车市场,打造差异化,嘀嗒在2017年推出了基于云端的出租车管理软件“凤凰出租车”云平台,为出租车行业提供IT信息化服务。
“凤凰出租车”弥补了嘀嗒在出行行业覆盖深度的不足。一方面,它从乘坐次数、接单、乘客评价及评分等角度,细化了出租车运营,并将这一切可视化;另一方面,它还设计财务绩效管理和处理投诉。
同时,该平台还可以实现对公司旗下车队/组织的权限管理,出租车公司可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创建多个车队和组织,并为每个车队和组织分配管理员,每个管理员在平台上仅可见其所管理车队的运营数据。
从组织到运营、绩效,“凤凰出租车”平台基本覆盖了出租车公司日常运营的各个环节。由此可见嘀嗒的目标是用SaaS的方式提高出租车行业的运营效率。截至2022年9月30日,该平台已经为65个城市中的798家出租车公司提供服务。
在节点财经看来,这个选择意味着嘀嗒的发展逻辑出现了变化。在此之前,无论是顺风车平台还是为司机提供增值服务,本质上都是消费互联网的逻辑,而“凤凰云出租车”的出现,表明嘀嗒进入了SaaS赛道。
网约车出现后,行业受到了冲击。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出租车扬招”目前仍是中国汽车客运市场中订单量最大的领域,这说明仅从接单角度提高出租车的运营效率是不够的。
在北方工业大学纪雪洪教授看来,聚合平台的流量资源、技术能力与巡游出租汽车行业多年积累的优势有很强的互补性,可以“强强联合”,推进数实融合,以数字技术应用于传统出租车行业,提高运营精细化水平。
相比出行平台,出租车公司的优势在于有深厚的运营经验,具有完善的线下管理能力。劣势在于信息化能力有差距,不仅信息化设施较为落后,理念也需要改变。
节点财经注意到,该方向已成为出行平台发力的一大重点。除嘀嗒外,高德在2020年进入了该市场,推出了面向巡游出租车的“好的出租”巡网融合解决方案。目前,高德的方案已进入100多个城市。
今年3月,“好的出租”升级到了2.0版本,升级了四套数字化系统,包括服务评价系统、天秤系统、安全系统、调度系统。
在政策上,国务院早在2016年就曾指出要深化巡游车改革,推动行业转型升级,鼓励巡游车企业转型提供网约车服务。
嘀嗒的选择无论是从商业角度还是在政策上看,都是符合行业发展趋势的。
问题在于,“凤凰云出租车”平台还不足以撑起嘀嗒的未来。
招股书显示,2020-2022年前九个月,嘀嗒的智慧出租车服务业务的收入一直未超过5000万,收入占比不足5%,且还从4.7%下降至3.6%。同期的广告及其他服务,最高收入只有0.53亿元,0.47亿元、0.53亿元、0.23亿元,占比为6.2%、6.8%、5.3%。
同时,高德“好的出租”与“凤凰云出租车”平台有相似之处。比如,2.0版本中的天秤系统和调度系统的目标都是优化出租车的匹配效率,而且高德也是网约车平台,其月活达1.5亿。在新的赛道上,嘀嗒也要面对竞争难题。
同时在顺风车赛道,嘀嗒能为消费者提供服务并不是独家的。在北京工作的小梦(化名)对节点财经表示,自己经常用高德地图导航,有打车需求时也会直接通过高德地图(包括顺风车、专车),她从未使用过嘀嗒。
对于嘀嗒来说,上市虽然晚了点,但也算“守得云开见月明”。与此相比,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智慧出租车服务”业务上打造出足够深的壁垒,这样才能不再陷入“夹缝求生”的处境。
节点财经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文章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节点财经不对因使用本文章所采取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原创文章,作者:,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knewsmart.com/archives/168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