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就业,家有“余粮”,才能心里不慌,才能脱贫创富。就业扶贫是让贫困群众获得持续稳定的生活收入的关键。作为“全国人力资源扶贫专委会成员单位”,同时也是首批获此殊荣的互联网企业,一站式招聘服务平台斗米围绕就业脱贫,充分发挥互联网和自身优势,形成可持续、可复制的脱贫模式,让每一个扶贫对象和用工企业从中受益。
富口袋也富脑袋,从配件工到外卖站长的蜕变
10月底的北京寒意渐浓,外卖成为不少人解决三餐的选择。“祝您用餐愉快!”斗米用户周明将热腾腾的饭菜送到客户手上,又继续赶往下一个送餐地点。“现在每天的单量都基本在80单以上,这个月保守收入在1万元左右。”周明在北京做外卖骑手已经两年了,23岁的他目前还在配送站点担任副站长。
来自甘肃的周明是从贫困村里走出来的孩子,这里穷了几代人,资源匮乏,家家户户也只能勉强吃饱饭。周明的家里有5个兄弟姐妹,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还有4个老人需要赡养,不甘心重复父辈的生活在贫困线挣扎的周明,决心走出去靠自己改变命运。周明先是在一家电子厂做配件,这一干就是3年。两年前,工厂效益越来越差,到手工资只有不到2000元,周明决定辞职重新找工作。周明在手机上接触了斗米的广告,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下载了斗米,发现里面的不少工作都是自己力所能及的,并且待遇也都还不错。
周明决定来北京闯荡,那时候,外卖行业蓬勃发展,周明通过斗米很快找到了一份外卖配送员的工作。初来乍到的周明不熟悉手机后台操作,对路线和街道也很陌生,在斗米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周明参加了线下培训,并且很快掌握了基本的技巧,第二个月他就送了 800 多单,收入达到了6000元左右。“比在厂里面强多了,虽然挣的是辛苦钱,但是我本来就不怕累,能挣到钱比啥都强。”第二年,周明就靠着送外卖给家里还了债,两个弟弟妹妹也因有周明的支持得以继续上高中求学。实际上,斗米一直将技术和效率作为重点,提升求职体验,为求职者找到易上手的岗位。依托海量的人才活水池和岗位信息,并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精准匹配,将合适的岗位推荐给合适的人,达到快速入职实现自身成长。
灵活就业,让贫困大学生点亮创业方向
来自青海的李春华是一名大三学生,来自当地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家庭,从小由爷爷奶奶拉扯大,随着爷爷奶奶年事已高丧失了劳动能力,一家人便靠着低保过日子。上大学时,李春华申请了助学贷款,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就,他从大一便开始勤工俭学。李春华在师兄的推荐下加入了斗米的社群,得知李春华的情况后,斗米为李春华打开了绿色通道,并且根据小李的课余时间和特点为其推荐了靠谱、收入也比较高的兼职,在一些需要结算周期的项目,还为他先提前支付了工资。大学四年来,李春华先后做过展会协助、运动品牌销售、地面营销推广等兼职,不但挣到了生活费,也积累了自己的社会经验。
如今,李春华在学习之余承包了某互联网平台的校园跑腿业务,合伙人也是来自贫困家庭的大学生。他表示,如果业务干得好,毕业之后打算申请创业贷款,真正做一份属于自己事业。在斗米的用户中,有很多像李春华那样的有灵活就业需求的人员,斗米平台汇集了很多适合他们的岗位,面向广大基层岗位求职者,斗米提供安全、丰富的全职与兼职工作信息,并通过产品创新与服务保障,帮助求职者快速找到合适岗位。
精准扶贫,为残疾母亲撑起一片天
今年34岁的刘玲艳是一位单亲妈妈,同时也是一名残障人士。5年前的一次事故让刘玲艳失去了左手掌,这对上有老下有小的她无异于晴天霹雳。不过,她没有因此自暴自弃,在斗米找到了房地产销售的工作,也成为了斗米章鱼会员体系的会员。刘玲艳对这份工作非常珍惜,凭着自己的亲和力,顺利通过了面试。然而一开始她因为没有电动车,带客户看房非常不方便,斗米会员体系工作人员得知这一情况后,为她配置了一辆电动车,还在过年过节的时候给她和女儿送去慰问品。自成立以来,斗米围绕用户体验,给用户带来了更多增值服务,而这正是斗米章鱼会员体系项目的一部分。章鱼会员体系的建立,不仅让用户能获得定制积分礼品,还有预支工资和线下活动等多种权益。
今年3月,刘玲艳在入职后的第二个月就成功签约,拿到了第一笔销售提成,此后刘玲艳的业绩就保持在分店的前五位。平时一有时间刘玲艳便与老家的女儿视频,她表示女儿就是自己打拼的动力,希望能多挣些钱明年争取把女儿接过来。
“斗米发挥互联网企业的优势,打造高效的一站式招聘服务,不断加大就业扶贫力度,切实帮助一批贫困劳动力提升就业能力,增加收入。”据统计,截止目前,斗米平台用户量超7600万,其中大部分都来自广大农村,而斗米已经为来自云南、四川、新疆、西藏、甘肃、青海等老少边穷地区,超过150万人提供上岗机会,充分发挥了“造血式”扶贫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重要作用。正如“站在用工模式最前沿,释放每个人的价值”的愿景,斗米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更应该肩负起社会责任,发挥互联网的普惠作用,与时代共进步。
原创文章,作者:新智派,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knewsmart.com/archives/19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