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店,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规模壁垒,当它出现在任何行业时,都意味着这个玩家身上存在许多领先于行业的优势。
这一点,在刚于近日登录港交所的锅圈食品(以下简称“锅圈”)身上尤其明显——2017年,锅圈开出第一家店,截至2023年10月11日,锅圈门店数量达到10025家,异军突起仅仅只用了不到7年。
“快”是锅圈发展的特点之一,品类的拓展也不容忽视。从吃火锅找锅圈,到在家吃饭找锅圈,当越来越多的社区门店拔地而起,锅圈开始成为一个大型社区餐饮零售产业枢纽,在幕后构建起复杂的全国性供应链。这份躬耕精神铸造了独特的壁垒,锅圈崛起的历程,已很难有后来人可以复制。
万店锅圈,把餐饮零售化
在锅圈登陆港交所之前,一种把锅圈当成传统加盟型企业的误解尚在流传。直到招股书揭示了2022年锅圈的收入构成中有高达98.4%的比例为产品收入,外界才更多意识到锅圈是个值得深思的潜在投资标的——这其实是一家零售型公司,它并不以加盟费为导向,而是以零售价值为导向。
在过去两三年激烈竞争的零售市场,锅圈既然能逆势冲击万店成功,代表着这是一匹无惧市场周期的“奔马”。万店背后,锅圈核心竞争力日益凸显。
首先,是在每个行业都能“通吃”的规模效应。基于万店的销售优势,锅圈不仅在收入层面拥有了更大的规模,还得以持续扩大在上游供应商处的采购规模,这带来了两个零售行业的经典积极效应。
一是业务规模越大,摊薄成本就越低。比如招股书显示,2021年及2022年销售及分销开支分别为人民币6.3亿元和6.2亿元,在绝对值上没有太大的差别,但二者占收入的比例则分别为15.9%和8.7%,几乎是成倍的缩减。
二是扩大采购规模意味着和供应商关系更加紧密,尤其是对前几大供应商有了更多议价权和对产品质量的话语权:2020年至2022年,锅圈从最大供应商处采购支出分别为2亿元、2.8亿元、4.45亿元,招股书显示,向锅圈提供采购优惠的供应商数量呈现出大幅度增加态势。比如招股书显示,2021年至2022年,锅圈牛肉采购量提升73%,牛肉采购单价下降2.7%,同期牛肉市场平均批发价上升0.5%,这意味着锅圈可以建立优于市场状况的成本体系。
反过来,这些依托于规模优势的产品是否能在终端快速走入市场?答案是肯定的,锅圈采购的食材规模持续上升,但销售存货成本较去年同期降低了2亿2200万。而每家加盟店向锅圈采购的平均订单数量则从2020年的52.4增长到2022年的95.9。肉眼可见的销售加速中,蕴含锅圈的另外两项核心竞争力:品牌效应和C2F价值。
品牌效应是促进动销的重要因素。万店不仅仅是销售渠道,更因为靠近社区之类的日常消费中心,成为锅圈品牌日常曝光的途径。食材类消费具有重复性和日常性,当锅圈在特定区域圈层打响了名号,复购价值便会凸显,进一步加强去库存。
一张生动的“金字招牌”,是零售品牌梦寐以求的褒奖。社区市场圈层往往具有内向性,即品牌打进去之后,会内化为消费者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从而有助于减少广告营销的需求。招股书数据也显示,得益于这种临近消费者的品牌效应,锅圈2023年前四个月的广告及推广开支减少。
而关于C2F,则是零售行业始终在追寻的“以销定产”理念的延伸——传统以销定产思维是根据市场反馈决定产销策略,锅圈则凭借广泛触达消费者的优势,可以更超前地发掘消费趋势,并将决策应用在产品开发上。
2022年7月,锅圈根据市场数据反馈,在火锅产品类别中定制推出了巴适黑毛肚产品,同时在毛利率和销量两项指标上取得增长,验证了C2F策略的潜力。随着门店渗透到圈层更深处,锅圈无疑将在产品研发上更加集思广益。
所以,从零售价值来看,锅圈“万店级别”的成就名副其实。现阶段,社区店凭借区位优势,引发了众多行业的激烈竞争,从生鲜到零食,玩家一哄而上,试图在消费者的家门口建立品牌壁垒。
这有合理之处,比如政策上近期鼓励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餐饮零售等服务贴近社区是大势所趋。但这反而意味着,拿下消费者心智更难了,不是所有品牌都能像锅圈一样,自然而然成为消费者的“刚需”,建立先发优势和心智壁垒。
一个数据上的小细节是,锅圈2022年闭店率仅有3%,有接近三成加盟商经营着至少两家门店,可见其在基层消费市场具备稳固地位。菁财资本创始人葛贤通认为,5%以下的闭店率就称得上优质标的。锅圈,已经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龙头价值。
做强供应链,构建上下游壁垒
悟已往,知来日。对待龙头,评估的关键往往是后劲。拆解出来,就是锅圈的成长原因和成长预期。
这牵涉到锅圈万店规模效应背后的隐藏能力:万店面向需求,真正考验的并非门店层面,而是供应链的能力——更具体的表述是,锅圈透过万店窗口,建立可持续、可复制的高质量供应链的能力。
锅圈在初创时期曾经采用过一种“先建仓后开店”的模式,彼时的思路是先建立仓库,再以仓库为中心,以一定覆盖范围为标准建立社区门店。到后来的“一店一铺一库”,每个门店既是仓库,也是优质产品进入市场的触点。要真正让门店的价值“活”起来,对锅圈这个主事人的能力考验是十分明确的。
而今,万店的合理布局,实现了仓储价值节省与平滑门店运营波动的双重作用,同时将盈利机会让给门店,促进规模扩大。深究下去,这实际上倒逼锅圈增强自身产业链能力,主要体现在门店运营效率要够高、仓储物流效率要够高、产品打造效率要够高。
门店效应上,锅圈提供了一系列工具组成的数字化门店管理体系,提升管理效能。一个相关数据是,在加盟店数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运营管理门店的员工数量在逐步减少,效率提高,从2020年的每人管理3.2家,增加至2022年底的每人管理10.7家,在今年前四个月进一步增加至12.8 家。
物流层面,锅圈参与孵化的冷链物流企业,已整合布局了14个现代化区域中心仓、30多个分仓冷配物流网络、1000多个冷冻前置仓,这个体系满足了产品从产地到全国门店的网络化输送需求,成为锅圈运营的“毛细血管”。
但就像我们前文分析的规模效应,万店代表着供应链上的“特权”已经产生,锅圈可以做的事情变多了。供应链流动的过程中,最关键的,还是上游的食材和工厂——有生产,才有流动和变现。高质量的SKU供给,始终是零售型公司成长最直接的驱动力。
这就绕不开锅圈的“单品单厂”模式,也就是让供应商的产能集中到一种产品。在其招股书中,肉类、丸类及滑类、锅底这三类产品,分别占2022年销售收入的19.9%,19.2%和10.4%,身后就是锅圈的三家自建工厂。
但这仅仅是一个代表,针对每一个具有充足市场需求和稳定销售情况的产品,锅圈都可以将其“单品单厂”化。在2023年的锅圈加盟大会上,官方表示要在B端孵化出100个10亿新食品品牌。
“孵化”,这可能是用来形容锅圈源头供应链能力最好的词语。招股书显示,锅圈的产品95%以上是自有品牌,经由锅圈研发定调后向工厂定制。这里面有着三重意义:锅圈定制的产品来自市场数据与优质食材供给的结合;锅圈可以高度掌控产品质量;锅圈可以基于万店规模持续扩大需求量,从而产生“飞轮效应”。
简而言之,这是一个标准化体系——源头寻找优质食材产品;打造大单品,并将产能集中到少数供应商手中,从而降本增规模;进入市场验证产品力,对成功经验进行复制,打造单品矩阵,完成“孵化”链条。于是,整体的成本越发走低,产品成功率则提高,锅圈在供应链上做的幕后功夫,最终体现到了它的财务成绩上。
结语:着眼未来的“盛宴”
2023年前4个月,锅圈实现营收20.8亿元,背后出现了毛利的大幅提升,毛利率增长到21.1%,毛利由2.97亿增长为4.39亿,同期已录得净利润1.2亿元,维持了自2022年开始的盈利态势。
业绩从来不是起点,而是正确战略带来的成果。在锅圈身上,我们看到了它对规模效应的极致利用。
规模带来了定制化产品对毛利空间的优化,促进了整体利润水平提升;规模促进了品牌势能的强化,在中国广阔的用户市场继续开拓想象空间;规模也让打造更多精品SKU成为可能,届时万店的潜在价值还会放大,因为其承载的产品价值越来越高。
显而易见,锅圈是把好产品做出了规模。所以恰似文首所说,它从未走传统加盟的路子,也愿意让加盟商分享更多收益,因为产品做好了,消费者的餐桌上还会有更多锅圈的产品,也就有更大的蛋糕等待切分。
沙利文认为,“在家吃饭”现阶段已取得5.6万亿元市场规模,预计2027年将达到7万亿元以上,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趋势。而如今,锅圈对成功之路的复制还处在起步阶段,前方是一片坦途。其“势”已成,将锐不可当。
来源:港股研究社
原创文章,作者:,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knewsmart.com/archives/22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