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第三浪”中,中国AI如何打造新质生产力?

从ChatGPT到Sora,多模态大模型的发展浪潮一浪接着一浪。令人意外的是,引领这场科技风暴的并不是那些耳熟能详的科技巨头,而是一家AI创业公司——OpenAI。

不过,AI创业公司的日子似乎并没有因此而变得好过。从去年开始,不少媒体报道了AI创业公司面临的各种困境。哪怕是OpenAI,也面临ChatGPT 网站访问量下滑和高昂运营成本等问题。

因此,尽管大多数人仍然看好AI的前景,但是投资人却越来越谨慎。尤其是在国内,AI热潮似乎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回归理性。

不久前,CB Insights公布的AI领域融资信息引发关注:2023年,全球AI初创公司融资总额同比下降10%,其中中国AI领域投融资总额同比下降70%。

除了“谁会成为‘中国OpenAI’”的期待,市场开始思考起AI创业的风险性。毕马威中国科技、传媒及电信行业主管合伙人陈俭德指出:“AI大模型赛道具有技术门槛高、资金投入多、商业模式尚不成熟的特点,尤其是在国内智能算力较为短缺的现状下,各家大模型在持续投入人力、算力、资金并实现商业化落地方面,可能会面临较大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云从科技与阿里、百度、腾讯、科大讯飞等中国AI领域的“大模型五虎”的业务表现正在成为行业晴雨表。相对于还处于初创阶段的“大模型”公司,这些公司在产品化落地方面已经迈出了不止一步。

近日,云从科技发布业绩快报:2023年营收6.29亿元,同比增长近20%;实现归母净利润亏损6.30亿元,同比减亏约三成。

在快报中,云从科技提到,在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驱动下,B 端客户对于数智化升级的需求显著增强,公司实现了智能制造、智慧能源、智慧养老等新领域的布局。

作为科创板“AI平台第一股”,云从科技不断加注大模型,经营状况也逐渐好转。这是否也意味着,中国AI创新故事即将迎来新的篇章?

一、从技术到商业,中国AI做好准备了吗?

在科技的每一次汹涌浪潮中,通常会相继浮现两个核心问题。即从科技界来看,相关技术以及核心要素是否储备充足?从产业视角看,科技成果的转化以何种方式、以什么为载体?

首先,单纯从技术发展角度来看,打牢资源地基,构筑技术闭环,是抓住人工智能浪潮的前提条件。

对于“Sora为何未在中国出现”,计算机视觉领域学者谢赛宁指出,对于Sora这样的大规模系统工程,神经网络架构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大部分的功劳要归功于OpenAI的人才储备,高质量数据规模,以及巨大的算力。

而在去年底接受机构调研时,云从科技更是指出,算力+数据是“大力出奇迹”的堆叠逻辑,在大模型时代,算法调优能够更好节约成本。

因此,为了满足大模型时代算法、算力和数据等核心要素的需求,云从科技从多方面展开布局。

针对未来人工智能实现进一步发展所需的多模态技术储备,云从科技在算法自主可控上,自研All-In-OneTransformer多模态基础大模型框架,整合了视觉、语音、NLP等多个领域大模型,从而推出自研“从容大模型”。今年2月,云从科技基于自研大模型推出国内首款AI原生数据分析产品“DataGPT”,开创“对话即分析”的新交互模式,展示出不断改进以推动AI产品走向成熟的能力。

DataGPT

针对算力资源配置和大模型国产化适配等问题,云从科技通过自建西部智算中心,并与华为昇腾联合发布大模型底座——从容大模型训推一体机,做好了相关生态基础建设。

从容大模型训推一体机

这些贯穿2023年的布局,虽没有体现在业绩中,却打牢大模型发展的地基。

当然,这些“幕后工作”只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如今对于AI公司来说,还有一个迫切的问题是“AI的技术突破了,但商业没有”。

商业化是摆在所有AI公司面前的难题。

风险投资公司Freestyle Capital的合伙人Jenny Lefcourt认为,如今还能够收获投资人认可的AI初创企业都是能够展示更成熟产品的企业。

问题在于,从C端到B端、G端,各种商业价值兑现的途径中,哪一条路能最先走通?

图源:华金证券

对此,云从科技明显做出了选择:与众多同行推出的交互式对话大模型有所区别的是,云从科技的大模型业务方向正由To G端向更广泛的B端行业转变。

除了发布“一体机”,云从科技还与天津港、华为等共同开发港口大模型PortGPT,携手佳都科技、重庆城市交通开发投资集团发布知行城市交通行业大模型;与国家电网山东电力合作变电运维大模型;以及在金融与制药行业落地文档多模态大模型与医疗大模型等。

注:AI大模型+数字人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这些应用案例不仅说明云从科技加强了多模态学习,以提高模型的性能和更广阔的行业应用,更是展示出其应用落地的核心思路是“垂直模型的专业化”。

在笔者看来,云从科技之所以优先选择在垂直行业实现大模型B端落地,与其工程化能力相关。从“AI四小龙”到“大模型五虎”,云从科技在过去的客户体系中,特别是在ToB领域(金融、交通、治理、制造和能源服务等),已经沉淀了大量工程化经验,能定制化、高可用的解决方案是其优势。

经营企业就是经营资源,从通用大模型,到行业大模型,更像是云从科技对自身资源禀赋优势的认知下,做出的道路选择。而从企业助理“云月”数字人、企业办公的鼠标等产品来看,公司似乎也在探索C端运用,不过其中有个优先级的差别。

从这种“人间清醒”的道路抉择中,我们可以看出,经过“百模大战”的狂热后,中国头部AI企业对于大模型的技术发展和商业化两方面都有了清晰的发展规划。而这也是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新阶段到来的标志。

二、赋能产业焕新,产品供给和商业模式有序更迭

未来的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不久前,云从科技在一次机构调研会议上将其定义为一浪、二浪和三浪的阶段,也就是从单点技术到形成技术闭环,突破效率,再到第三浪形成技术平台,实现流量重构。而随着OpenAI带动了GPT的大力发展,第三浪已经到来。

在这一浪中,人工智能技术将成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之一。

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行业客户不再满足于诸如人脸、车辆、姿势识别等单点技术和产品的服务,而是希望通过整体的行业大模型提升整体生产效率的飞跃,以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

二是国家对人工智能产业利好政策的持续释放。在近期国务院国资委召开的“AI赋能产业焕新”中央企业人工智能专题推进会上,官方提到中央企业要加快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开展AI+专项行动,强化需求牵引,加快重点行业赋能,构建一批产业多模态优质数据集,打造从基础设施、算法工具、智能平台到解决方案的大模型赋能产业生态。”

对此,中信建投指出,拥有智能算力基础设施产品(服务器、一体机)以及参与央国企数据中心建设的企业有望受益,AI模型和AI工具类企业的市场空间有望进一步拓宽。

乘行业发展浪潮与政策红利,从云从科技的在手订单和行业拓展的计划来看,这家AI公司正在采取更积极的扩张战略。

一方面,云从科技继续加码大模型,实现商业模式的更迭。

在业绩快报中,公司提到“收入规模增长的结构预计在2024年会出现更多大模型方面的内容。”

当然,大模型业务的发展,也意味着云从科技的收费模式和商业模式正在发生变化。结合前文提到的公司业务布局来看,目前,云从科技的服务正在更加多元化,不仅有直客的定制化服务、在线的公有云服务,也延伸出给硬件厂商的硬软一体化产品和大模型技术的增值服务。

另一方面,云从科技正在构建多层次的产品结构,尤其是加速现有产品技术出海,拓宽增长极。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一带一路”的发展,周边国家对中国安全领域里面的人工智能产品有需求,因此云从科技有计划与华为等战略合作伙伴携手出海。

不过,考虑到新产品形态的落地和客户付费意愿的培养需要周期,在推广大模型技术的相关服务的同时,云从科技先将第一浪和第二浪时代的产品技术推广至国外市场,释放业绩潜力,再进一步推动大模型技术的“出海”。

这也是头部AI企业与初创企业的区别,拥有成熟产品和服务经验的T0、T1玩家,能够为新技术发展提供更多“新能源”。

结语

展望大模型时代的未来,人工智能产业不管是在C端、B端还是G端,都存在比较大的潜在市场空间,

对此,有一组数据可以证明。一方面,2023年AI项目数量激增,根据Replit的数据,2023年二季度AI项目环比增速达80%,相较于去年同期同比增长了34倍;另一方面,根据华金证券研究,其中生成式AI应用层融资金融仅占三成,目前约七成资金投向了包括大模型开发在内AI基础设施层。

AI创业的繁荣与应用层的稀缺之间的差距,说明AI应用即将进入大爆发时代。对此,华金证券认为,生成式AI的C端应用面临洗牌,B端应用也即将进入全面商业化。

图源:华金证券

在这个生成式AI应用方兴未艾的时刻,“大模型五虎”等头部AI公司加速拓展应用方面的行业生态布局,即将乘着更高的浪潮向上。

来源:松果财经

原创文章,作者:,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knewsmart.com/archives/244682

(0)
上一篇 2024年3月2日
下一篇 2024年3月2日

相关推荐

  • 携手飞猪背后,新东方文旅的日子似乎过得不太好

    来源 / 港股研究社 做文旅,新东方是认真的;但能不能做好,就是另一回事了。 自确定进军文旅赛道,新东方就在持续积蓄力量。比如消费端,在自营APP、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上线产品,并积极与地方文旅部门合作,根据…

    专栏 3小时前
    9.0K
  • 喊话“跳出通达”的中通,仍然困于价格战?

    作者:港股研究社 价格战下,谁能泰然自若呢? 聚焦快递行业,2024年,以“降价”为主题的没有硝烟的战争仍在持续。数据显示,今年1-3月,韵达单票收入同比下降15.9%;申通单票收入同比下降12.4%;圆通单票收入同比下…

    专栏 3小时前
    12.7K
  • 阿里财报里的饿了么,“大爆改”终局是“破茧”还是“破碎”?

    来源 / 港股研究社 今年,饿了么正式扛起大旗,同时阿里本地生活板块也迎来了大考。 近日,阿里巴巴集团公布了2024财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财报显示,财年内本地生活集团亏损98.12亿元人民币。 本地生活业务仍在亏…

    专栏 3小时前
    10.9K
  • 科技风口之上,发烧友滑雪品牌“Nobaday”决定做跨季生意

    来源 / 互联网那些事 当代中产三件套:露营、骑行、滑雪。 随着气温的升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室内滑雪”或去北方的避暑山庄来一场滑雪运动,但动辄几千上万的滑雪装备让人望而却步,随之而来的是滑雪设备的租赁…

    专栏 3小时前
    11.3K
  • 喜马拉雅日均活跃用户收听时长缩水 投诉处理及时率未达标被点名

    《金证研》南方资本中心-财报解读 轶洺/作者 书眠/风控 2024年4月12日,国内最大的在线音频喜马拉雅控股(以下简称“喜马拉雅”)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而这并非喜马拉雅第一次冲击港交所。回溯历史,喜马拉雅曾于2021…

    专栏 3小时前
    12.1K
  • 疯狂的固态电池,焦虑的宁德时代

    来源 | 伯虎财经(bohuFN) 作者 | 楷楷 宁德时代还是“改口”了。 近日,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在中国国际电池技术交流会披露,宁德时代有机会在2027年小批量生产固态电池。他更表示,如果用1-9数字表示全固态电池…

    专栏 3小时前
    10.5K
  • UC网友追捧雷军,雷军也爱UC,十年前UC卖身阿里让他赚1000倍

    作者:龚进辉 最近,湖南卫视重启的音乐竞演综艺《歌手2024》持续热播,引起网友广泛关注,也吸引韩红等实力唱将请战。有趣的是,这届UC网友自发发起《歌手2024》摇人榜,小米掌门人雷军竟然击败韩红、周杰伦等知名…

    专栏 5小时前
    11.8K
  • 炙热的夏季到来,汉口二厂却只感受到“凉意”

    来源 / 松果财经 夏天,在这个本应该“大干一场”的时机,有饮料品牌却在逐渐走向终焉。 据食品内参消息,国产汽水品牌汉口二厂全国首家线下体验店已经关闭,运营方武汉恒润拾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多次被执行。另外,公司…

    专栏 5小时前
    15.2K
  • IPO被迫终止,佳驰科技离上市还差多少步?

    来源 / 松果财经 一波三折,惊魂未定。近日,一直IPO的佳驰科技再次传出“坏消息”。 上海证券交易所披露的信息显示,成都佳驰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佳驰科技”)因聘请的保荐人被中国证监会采取限制业务活动的…

    专栏 5小时前
    12.6K
  • “麻烦”缠身,卓正医疗IPO之路能否一帆风顺?

    来源 / 港股研究社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被官司和质疑缠身的卓正医疗,近年来似乎总在舆论最前端。不过这一次,这家高端综合医疗服务机构迎来了一则好消息。 近日,卓正医疗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卓正医疗”)正…

    专栏 5小时前
    10.7K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