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Web 文/卞海川
进入到2024年,跨国车企纷纷加大了与国内车企合作的力度,尤其是在新能源车领域。
不可否认,在国内相关政策以及车企的努力下,中国在新能源车领域的发展可谓高速,蓬勃成长的中国汽车产业,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巨头加大在中国的投资力度。
多家跨国车企纷纷“攀亲”
以2023年7月,大众汽车入股小鹏汽车和奥迪与上汽集团签署备忘录为开端,跨国车企纷纷开启与国内车企的合作,尤其是今年,合作的势头有增无减。
例如近日,小鹏汽车与大众汽车集团将为大众汽车在中国市场的电动车平台联合开发电子电气架构;平台将集成小鹏汽车最新一代基于中央计算和域控制器的电子电气架构;联合开发的电子电气架构预计将从2026年起应用于在中国生产的大众汽车品牌电动车型。
除了欧美车企外,日韩车企也在今年开启了与国内车企的序幕。
例如日本丰田汽车选择在北京车展这一中国年度最重要的行业盛会上,宣布与腾讯建立新的合作伙伴关系。这家全球销量最大的日本汽车制造商将与中国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合作,为中国国内客户开发服务,包括在其制造的汽车中安装腾讯的人工智能软件和其他基于云服务的软件。
而在自动驾驶领域,丰田与小马智行的合资公司也即将于近日成立。双方将引领行业共同推进L4级无人驾驶 Robotaxi的商业化落地。
除了丰田外,日产汽车也宣布与搜索巨头百度建立类似的合作伙伴关系,在其生产的汽车中使用百度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
至于近年来在华销量暴跌的韩国现代汽车,在日前举行的北京车展上宣布,将与中国的宁德时代公司就汽车电池展开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电动车鼻祖的特斯拉,近日有消息称,其正在与中国搜索巨头百度合作,采用中国地图和导航技术,以推出具备更先进辅助驾驶功能的车型。
跨国车企缘何如此积极?
在全球汽车行业迎来电动化、智能化的关键转折点,跨国车企与中国企业的合作策略显得愈发重要。
首先是市场规模的驱动。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自2015年以来,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政策引导,销量和市场接受度呈现爆炸式增长。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3016.1万辆和3009.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1.6%和12%,年产销量双双创历史新高。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撰文称,中国在全球汽车市场中占有32%的份额,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则占据超过60%的市场份额。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市场对于跨国车企非常重要,因为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之一,具有巨大的消费潜力。”
国家持续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先后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推动绿色发展目标的实现。尽管新能源购车补贴政策于2023年正式退出,2023年政府将延续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相较于燃油汽车,新能源汽车仍保留一定政策优势,新能源汽车进入全面市场拓展期是不争的事实。
这种市场的快速扩张为跨国车企提供了巨大的商业机会。举例来说,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成功部分可以归功于其在上海建立的超级工厂,该工厂的建设使得特斯拉能够避免高额的进口关税,并能享受国内政策对本土生产的新能源车给予的补贴。2023年,特斯拉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达到了约13%,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领先品牌之一。
其次是新兴技术的驱动。技术合作是跨国车企与中国车企合作的另一个重要动力。在传统燃油车时代,欧美国家和日本依靠其强大的零部件产业优势,一直引领着汽车产业的发展,并在中国市场形成了国际品牌主导的局面。
而中国汽车工业及零部件产业起步较晚,在发动机、变速箱等关键零部件领域长期受制于他国。
然而,随着汽车行业进入电动化时代,电池、电机、电控等成为了电动汽车的核心零部件,替代了传统汽车的三大件。这一转变为中国汽车工业提供了“换道超车”的机遇。
据国外媒体报道,在中国运营的数十家车企仅在今年就计划推出71款新型纯电动车型。许多新车型引擎盖更高,显得更张扬,存储空间也更大。它们还配备了更大的轮胎,制动性能为此得以改善。座椅更厚实也更舒适。电池体积更小、功率更大,充电更快了。
由此可见,在“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等“新四化”科技变革浪潮下,全球汽车产业正迎来百年变局,而中国新能源汽车正成为技术的引领者。
所谓梧桐引来金凤凰,正是由于中国车企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和市场的突飞猛进,让跨国车企在感受到压力的同时,也不愿放弃机会,而合作显然是最优的选择。
对此,有分析人士和行业高管认为,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认为,要赶上重点发展电动汽车和先进技术的中国汽车制造商,唯一的办法就是将他们使用的技术融入自己的车型中。
日产(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松山昌史
日产(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松山昌史对TechWeb表示,业内普遍认为,电动化标志着汽车行业重大转型的第一阶段,而智能化则定义了汽车行业重大变革的第二阶段。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推动下,汽车行业正在经历全面转型。
“在这一重大变革中,科技公司和汽车公司之间的关系将会是合作共赢、相互促进。”松山昌史说道。
以百度和日产汽车的合作为例,基于日产汽车智能化平台,发挥百度在生成式AI方面的优势,共同开发和研究相关领域的未来技术发展和商业合作可行性,日产方面表示,要充分利用双方在各自领域的专长和优势,才能最终实现共赢。
通过与百度的合作,百度的生成式AI能力将被应用到日产汽车在中国的车辆中,这将进一步加速日产汽车智能化和电动化的步伐,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智能出行体验。
AI大模型等一系列数字化技术,给各行各业提供了便利,日产引入百度在生成式AI的技术,可以提升新车的开发效率缩短研发时间,降低工序成本。
最后是成本与供应链体系优化驱动。在中国新能源产业技术不断提升的同时,在新能源车产业链方面,中国已建立起一套涵盖关键材料、动力电池、电机电控、整车及充电设施、制造装备、回收利用等结构较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尤其是动力电池更甚。据工信部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动力电池累计出口127.4吉瓦时,同比增长87.1%,市场规模连续7年位居全球前列。
基于此,与中国车企合作,能够更好地享受到本地产业链的成本优势,例如,特斯拉的上海工厂能够利用中国成熟的供应链和较低的劳动力成本,降低了生产成本。根据特斯拉公布的消息,其在上海建设的超级工厂比美国的Model 3生产线成本降低了约65%。特斯拉通过中国制造和中国市场起死回生,甚至迎来高速发展期。
需要补充的是,随着新能源车在中国的加速普及,尤其是自动驾驶的不断渗透,中国正在推进自动驾驶汽车的技术和法规。
例如近日,有关部门就批准了针对性能更强大的智能网联汽车的数据安全约定。美国电动汽车公司特斯拉(也在中国生产和销售汽车)以及五家中国车企的汽车通过了国家汽车数据安全合规要求,其中包括特斯拉在全球的主要竞争对手比亚迪,以及中国汽车行业的资深品牌蔚来。所以作为跨国车企,通过与更加熟知国内法规的国内企业合作,可以在合规方面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我们认为,在新能源汽车时代到来之际,跨国车企纷纷与国内车企合作,是技术、市场、合规等综合要素作用的结果,而事实,通过这种合作,不仅是跨国车企,国内企业也会从中受益,是双赢的结局。(卞海川)
原创文章,作者:,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knewsmart.com/archives/293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