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卖场,品牌“夺权”

来源 / 道总有理

国美流年不利,即便是黄光裕出山也没能幸免。

4月份,美的集团中国区域的一份公函表示,由于济南国美分部员工对美的员工“物理殴打”,美的系全品类即日起,全面撤出国美济南分部。没过几天,因为一笔8000多万的贷款,惠而浦便通过上市公司公告的方式,对外宣布将终止国美系的全面商业合作关系。

这几年,家电品牌撤出零售商场的事屡见不鲜。除了国美,还有苏宁。2020年,苏宁易购受到集团多元化扩张的拖累,经营一度陷入资金链紧张周期,导致家电品牌对连锁大卖场敬而远之。

去年一周之内,LG等外资品牌的电视业务就接连退出苏宁、国美。下半年,长虹、创维、康佳、TCL也开始了一轮连锁大卖场的撤场或者收缩调整。放眼整个家电圈,无论是黑电,还是白电都在忙着布局其他渠道。

至于踏着年轻消费浪潮,风生水起的小家电,诸如小熊、奥马、摩飞等新品牌从一开始上市就没有着重在意过线下。家电零售面临一波又一波的变革,不可否认,曾经的零售巨头也渐渐失去了话语权。

卖场与品牌那些不得不说的二三事

2020年7月份,五星电器宣布将54%的股份转让给京东,国美与苏宁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自此,整个家电零售渠道的故事被无情改写,卖场与品牌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隐晦的变化。不得不提,最早的卖场大战,家电品牌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可小觑。

国美、苏宁之前,国内的家电销售霸主是郑百文。这个1996年就上市的家电王者靠着销售长虹彩电一举成名,巅峰时期,郑百文一年的销售收入能达到76亿元,净利润8100万元。转折点出现在1998年,当年济南有7家商场以质量问题与服务投诉不配合而共同拒售长虹。

这冥冥中成了国内家电零售市场的分水岭。

长虹意识到不能单纯依靠大规模批发商,只能先发制人,玩起价格战。而因为泉城家电圈大规模抵制长虹,品牌的消费缘也备受搓磨,随后的一年,郑百文的业绩急剧下滑,到1998年,全年的销售收入总额只有33.55亿元。

从某种角度来看,长虹与郑百文之间的依附变化侧面映射了整个家电零售市场中,品牌与渠道你来我往的商业世故。如果过度依赖品牌,一旦品牌在消费市场发生波动,则卖场也跟着苦不堪言。为了杜绝长虹与郑百文的悲剧重演,家电销售接下来的重心便转移到了渠道方。

黄光裕与张近东曾是抬高渠道话语权的领军人物。

九十年代末,国美以包销、招标等模式与品牌达成直连。门店在当年是话语权鼎盛时期,国美发挥自己渠道议价能力,让同样一件产品在国美门店的零售价要比市场便宜2000元。与国美的价格路线不同,苏宁主打服务,销售与安装送货相互捆绑一度让苏宁的营业额飙升,后续的苏宁售后中心与物流中心也无一不映衬着渠道的绝对权威。

这是事实。遥想当年,家电零售巨头走到哪里都人声鼎沸,从前的国美引流效果,对于一个商圈而言不亚于海底捞,吊打任何一家网红店。据悉,当初国美入南京。数万人涌来,以至于国美的玻璃门都被挤碎,顾客被挤掉的鞋子装了两筐多。

但时至今日,任何一家卖场都不可能重现当年的辉煌。随便走进一家城市的家电大卖场,冷清的场面几乎门可罗雀。

早在2019年,一份调查数据就显示,我国家电市场线下零售额同比减少5.8%,2021年,家电零售额中线上渠道贡献52.9%。家电卖场萎靡不振,从不断关停与亏损的地方卖场便能初现端倪,比如临沂金鹰美乐家电、山东银座电器、沈阳兴隆大家庭购物中心、临沂家和电器不止一次被媒体爆出经营困难。

传统家电卖场的日子一天不如一天,这无可辩驳。风水轮流转,渠道与品牌的话语权此消彼长。

国美们还活得下去吗?

《2021年中国家电市场报告》显示,京东以32.5%的份额位居第一;第二位的苏宁易购为16.3%;天猫份额为14.8%,位列第三;国美电器仅为5%。苏宁看似活得还不错,但这家大型零售公司经历一次又一次的伤筋动骨,创始人股权也不断被稀释,背后的心酸实则一览无余。

特别是互联网时代,家电零售逐渐扩散到各个角落。

苏宁、国美不仅仅要在京东、天猫的虎视眈眈下艰难求生,但凡想要在电商领域分得一杯羹的,便不会轻易错过家电市场这块肥肉。以抖音为例,数据显示,同比2020年12月末,2021年抖音电商家电品牌入驻数增长230%,核心家电品牌的入驻数量增长42%。

直播带货也在其中搅动风云。

最活跃的当属格力,董明珠对直播的偏爱明目张胆。数据显示,董明珠首次直播销售额就达到了22.53万,在线人数峰值也达到21.63万,2020年格力主题直播活动创下102.7亿元的销售记录,根据统计,董明珠5场直播累计销售额超过178亿。

另一方面,家电产品慢慢走向智能化、万物互联。小米、华为等互联网玩家的线下体验店在各大城市商圈随处可见,在线上拥有独立商城,以万物互联为逻辑的智能家居几乎包罗家电市场的每个角落,就连海尔等传统家电也在谋求场景生态,赋能厂家更多的带货能力。

电商分食,品牌自立的情况之下,国美们存在的意义开始越来越被质疑。

事实上,尽管家电品牌正在逐渐远离国美这类零售渠道,但不排除某些品牌依旧要靠渠道求生,尤其是那些在激流勇进中节节败退的中部以下品牌,渠道对他们而言,或许不只是产品的销售与体验,更重要的是品牌展示与推广,这一部分带来的价值可能远远高于零售本身。

一线品牌自建渠道,二线或者不知名品牌在传统渠道便有了进一步增长露面的机会。首先,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家电连锁零售渠道不会轻易消失在市场洪流里,卖场在家电行业的价值也很难轻易磨灭。

以国美与三洋电子为例,此前,国美集团和三洋电子一举签下为期5年的深度合作规划,确认国美为三洋全国渠道独家经销商。与此同时,根据双方五年规划,国美不仅要对三洋产品进行终端的推广,还要准确快速地收集消费需求并及时反馈给三洋,三洋根据消费需求研制新技术与新产品。

今年3月,国美发布了2021年财报,显示国美零售销售收入约464.84亿元,同比增长5.36%;归母净利亏损44.02亿元,亏损缩窄37.06%。虽然重生很难,但能苟活已经足够幸运。

家电不好卖,“卖场”在转行?

国内家电销售从两年前就出现大幅度停滞与放缓。

《2020年上半年中国家电市场报告》显示,仅仅半年之内,我国家电市场零售规模就比上年同期下降14.13%,为3690亿元,厨房电器、空调、彩电等销售额降幅均超过20%,空调品类整体零售额为921亿元,同比下降22.54%。

到了2021年,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家电价格居高不下。从2021年3月开始,各类家电品类纷纷涨价,白电涨价幅度为20%-30%,厨电、电视涨幅在10%左右,上游原材料的涨价压力被迫传递到下游消费。

以电视为例,2021年前七个月,国内彩电累计销量只有1994.5万台,同比下降15.6%,预计全年销售量可能将跌破4000万台。从某种角度来看,家电零售不景气是必然的。而对于零售端,迫切开辟下一赛道似乎势在必行。

国美秉持就近原则,这几年投入最多的领域是家装。据国美方面引用第三方机构数据显示,随着四线及以下城市装修金额比例上升,家装市场将从目前5万亿元,到2025年左右达到6万亿元,这一规模将是家电行业四倍之多。

2020年12月,国美集团正式控股家装BIM平台“打扮家”,彼时黄光裕的目标是到2024年时打扮家GMV达到5000亿元。国美转行,可以在新的市场重回昔日巅峰吗?很遗憾的是,这一领域的答案并不是那么明朗。

一方面,中国装修公司大部分都是地方公司和工长带领的装修队,连锁型家装企业的数量占比只有10%。另一方面,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越来越渺茫,2020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76086万平方米,同比只增长2.6%。

反观苏宁,实际上,苏宁易购在家电零售市场的地位比国美耀眼很多。但关键是,光靠家电已经无法继续支撑苏宁的电商体系,在2015年拼多多横空出世之前,苏宁还能勉强挤入国内三大电商平台行列,如今,无论是商品生态,还是物流建设都远远落后。

不管能不能杀回曾经,苏宁都先后随波逐流地玩起补贴、拼团、生鲜……甚至一掷千金地扩展各类周边业务。只可惜,市场没有争到,反而亏得负债累累,以苏宁一度最看好的小店模式,仅半年就亏损近3亿元、债务高达6.5亿元。

种种迹象显示,转行要趁早,尽管家电不好卖,抽身也没有那么容易。

道总有理,曾用名歪道道,互联网与科技圈新媒体。同名微信公众号:道总有理(daotmt)。本文为原创文章,谢绝未保留作者相关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转载。

原创文章,作者:,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knewsmart.com/archives/69542

(0)
上一篇 2022年5月9日
下一篇 2022年5月9日

相关推荐

  • 腾讯混元,「出招」SaaS

    透过这次升级动作,也同样对应的一个明显的信号是:腾讯在数字化时代的To B底层能力,也更在一步步AI化。  作者|皮爷  出品|产业家  “大模型如今走到哪了?”在越来越多的场合和分享上,这个问题开始成为必谈的话题…

    专栏 5小时前
    9.8K
  • 年轻人追捧“降价不降品”的新消费

    出品/新摘商业评论 最近两年,年轻人一个比一个精明、理性。商家要想让他们多掏钱包,难度迎来大提升,一个个变成了“不见兔子不撒鹰”,消费越来越审慎。 前两天,年轻人对邮费“过敏”的相关话题就迅速登上热搜。 大…

    专栏 5小时前
    9.5K
  • 老板电器加码新品类、新技术、新动能,带来厨电新机遇、新空间

    2024年,对厨电行业来说是直面挑战的一年,也是充满希望的一年。 一方面,在去年迎来久违复苏的基础上,今年行业增长承压,增长难题成为压在每个厂商头上的一座“大山”。另一方面,随着新一轮以旧换新政策落地,以及…

    专栏 5小时前
    8.8K
  • 汽车新智能图谱里:理解腾讯的AI TO B路径

    将自身的C2B产品和产业理解充分AI化,在自身内部场景率先验证跑通后,进而释放给产业伙伴,对应到具体的需求痛点,一起打磨对应的行业AI模型。  这也恰是腾讯“实用”标签背后的AI产业路径。  作者|皮爷  出品|产业家…

    专栏 5小时前
    11.6K
  • 中外新能源大战,特斯拉中场“失守”

    来源 / 道总有理 4月份,发生在特斯拉身上的故事颇为戏剧化。 首先,这家全球电动车巨头迎来了入华十周年,累计有中国车主170万,全球车主也达到了600万。也是在4月份,特斯拉宣布在全球范围内启动一轮超过10%的裁…

    专栏 5小时前
    10.4K
  • 驿站“二选一”背后:枪响之后没有赢家

    在这场官司中,菜鸟驿站虽然表面上赢了,但其逼迫驿站“二选一”背后,是怨声载道的驿站老板、生活便利程度骤减的居民,以及撤回上市申请后更为疲惫与焦虑的菜鸟。 作者/番茄酱 出品/新摘商业评论 近日,长达两年多的…

    专栏 5小时前
    10.9K
  • 2024,看喜综就笑吧

    镜象娱乐 文丨栗子酒 喜剧综艺终于揭开了新的一页。 2023年,综艺市场对喜综的整体缺位感知颇深,甚至不少观众将过去的热门喜综“盘了又盘”。然而在创作市场,无论是喜剧综N代,还是酝酿中的新喜综,却都迟迟没有动…

    专栏 5小时前
    8.0K
  • 新房不好卖,贝壳寻找最优解

    新房不好买依然是贝壳的痛点,作为公司业务的基本盘,贝壳仍在尽力寻找最优解。  作者/深海  出品/新摘商业评论  前不久,中国居住服务平台第一股贝壳发布了2023年第四季度及全年的财务业绩,从数据上来看,这是一…

    专栏 5小时前
    11.2K
  • 做高端的小电驴是原罪吗?

    来源 | 伯虎财经(bohuFN) 作者 | 梦得 小牛电动,2022掉队了一年。2023年,再度心碎。 2023年初,小牛电动定下全年销售100万辆至120万辆的销售预期,但实际远远不如预期。 据财报显示,2023年全年,小牛营收为26.…

    专栏 5小时前
    9.2K
  • 以全球化战略为“航标”,长虹打开了业绩“增长阀”

    【蓝科技观察】打开业绩“增长阀”的长虹,捷报频传。 4月25日晚间,四川长虹发布一季报,2024年一季度实现营收237.7亿元,同比增长3.6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756亿元,同比增长111.77%。 当天一起发布的20…

    专栏 5小时前
    10.0K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