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砺商业评论 曾宪勇
“当你决定做一件事的时候,最重要的要坚持,长期坚持到一定程度,量变就会产生质变。” 当谈及已然坚持近三年的《张朝阳的物理课》直播时,搜狐创始人张朝阳认为,遵循“一万小时理论”很重要。
9月1日,“《张朝阳的物理课》第三卷(量子力学)新书首发”活动在国家图书馆举办,其丛书系列正式被国家图书馆收藏。
现场,搜狐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物理学博士张朝阳推导了第三卷新书亮点内容,深究量子力学的“里程碑”议题之固体比热。
深究量子力学“里程碑”议题
活动现场,张朝阳正式发布了《张朝阳的物理课》第三卷新书并举行签售。他介绍道,“量子力学在第一卷已经有所涉及,讲述了基本量子力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第三卷是对整个量子力学更高阶的计算。”
其中,新书第三卷中的“声子与固体比热”章节便是量子力学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议题。随后,张朝阳围绕书中这一议题开展了详细推导和计算,解析了固体比热在低温极限下的行为。
固体由原子或分子整齐排列构成,加热时会吸热并振动,固体利用这种振动将能量储存起来。爱因斯坦将晶格振动比作谐振子,首次解释了为何低温比热趋近于零且绝对零度无法达到。但德拜发现爱因斯坦模型在低温下有缺陷,并对振动能级的色散关系进行了修正。
张朝阳通过黑板上的能级图解释了德拜的改进:声波能级间的空隙并非为固定常数,频率低的声波其对应的能级间隙也低,这使得固体在低温时能更有效地将热能转换为内能,从而增大比热。
现场,有学生问及网络热梗“遇事不决,量子力学”,张朝阳解释道,这句话反映了量子力学的广泛应用。比如地球上的许多问题,材料特性、液氦的行为,甚至一些高科技探索项目都与量子力学有关。他以近期波音公司因液氦泄漏导致任务推迟的新闻为例,航天飞机的助推器需要用液氦降温,这得益于氦在低温常压下可以保持液态,而氦不会在低温下凝固就涉及到量子力学原理。
《张朝阳的物理课》第三卷硬核“升级”
作为《张朝阳的物理课》科普书系列的进阶之作,第三卷新书聚焦量子力学,从观未可知的原子核到遥不可及的白矮星从原子分子的构造细节到物质状态变换的宏观规律,从双单摆的经典案例过渡到核磁共振的前沿科技,横跨固体物理、结构化学、天文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内容更加丰富。
第三卷新书共分为十三个章节,内容整理自搜狐视频物理直播课第129期至第184期。张朝阳介绍,书中从有趣的问题出发,提供了物理这座古城的不同巡游路线风景,可以作为大学理工科专业教材之外的辅助读物。中国科学院院士孙昌璞推荐道,本书选用了传统教科书不同的、朴素的视角——波包的演化,深入浅出地讲述了量子力学的基本精神。
相较于前两卷,《张朝阳的物理课》第三卷借助了更多数学工具,包括偏微分方程、矩阵对角化、变分等,展示了数学与物理的融合之美。此外,这一卷不再局限于解释若干个概念和粒子,而是从宏观与微观的联系、量子力学的未解之谜到现代科技的应用,层层深入,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了量子力学的全貌。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段文晖所说,《张朝阳的物理课》第三卷是“一个物理人探索量子世界的手札”。
直播近三年,《张朝阳的物理课》已开展了220余期课程,在线时长超过21,000分钟,形成了集直播、回放、短视频、文字和书籍的立体化传播矩阵,内容逐渐深入到更垂直的专业领域,成为国内物理科普的代表力量。此次“文化殿堂”国家图书馆收藏了《张朝阳的物理课》第一二三卷,便是对其专业价值和广泛影响的有力认可。
做科普要避免过度简化或夸张比喻
活动后张朝阳接受了媒体采访。他指出,知识传播方式正在经历根本性变化。如今,许多科学研究不再局限于专业期刊,而是通过自媒体和短视频进入大众视野。“顺应这一趋势,任何人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坚持做下去你就会变得特别专业,也会成为网红,成为这方面的专家。”
如何看待“薛定谔的猫”、“麦克斯韦妖”和“量子纠缠”等玄学定义?张朝阳认为,当受众真正理解科学本质时,会发现其中的乐趣远超表面的神秘感。做科普应避免使用过度简化或夸张的比喻,这样会误导大众对科学产生误解。因而他在物理直播中坚持用准确硬核的推导讲解,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
作为搜狐视频的重度使用者,张朝阳经常提出技术改进建议。在他看来,企业负责人必须亲身使用产品才能了解其发展方向和日常迭代。他表示搜狐视频的直播软件非常好用,许多功能是其他平台所没有的。
据悉,《张朝阳的物理课》第三卷(量子力学)在搜狐视频和抖音同步首发,在各大电商平台“电子工业出版社旗舰店”均可直接购买。
其实,《张朝阳的物理课》正是先在搜狐视频“关注流”中火起来的,因为物理课的带动,很多自然科学家、工程方面的知识播主达人都入驻了“关注流”。此外还有很多医生群体、年轻人喜爱的Kpop舞蹈、国风汉服也热度很高。据张朝阳透露,作为直播和短视频的知识传播平台,9月22日搜狐视频还将在秦皇岛举办一场秋季播主大会。(曾宪勇)
原创文章,作者:,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knewsmart.com/archives/309161